
市統計局二級調研員趙前斌

廣東江門中醫藥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郭華鴻

廣州華立學院江門校區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鄧復群

五邑大學科技處副處長、副教授王璇

五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實踐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盧勇

江門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達潭輝

廣東江門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副教授宋潔

市委政研室社會發展研究科科長黃仕成

市委黨校政治和法學教研部副主任、講師李向軍
10月31日下午,中共江門市委宣傳部、江門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共同舉辦江門市社科理論界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專家座談會。市委宣傳部分管領導、市社科聯負責同志以及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結合國家“十五五”規劃方向與江門發展實際,深入開展研討交流,共謀發展良策。
座談會上,與會專家學者聚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理論創新與實踐部署,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化改革創新等主題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大家一致認為,全會精神為新時代新征程指明了前進方向,也為社科理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與會專家結合江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從多學科、多視角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建設性的理論觀點與政策建議,為推動全會精神在江門落地落實、見行見效提供了有力的學理支撐和智力支持。
會議要求,全市社科界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的核心要義與實踐要求,持續加強理論闡釋和宣傳普及,推動全會精神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要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整合社科力量,深化理論研究,促進成果轉化,為江門在“十五五”時期實現更高質量發展貢獻社科智慧與力量。
本次座談會主題鮮明、內容充實、討論熱烈,有效凝聚了思想共識,明確了研究方向。下一步,市社科聯將持續組織全市廣大社科工作者圍繞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開展系統研究、專題研討和宣傳宣講,推動形成更多高質量、有影響的研究成果,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江門新篇章注入強勁的理論動力和思想活力。文/圖 黎禹君 羅志堅
市統計局二級調研員趙前斌:
優化經濟布局 抓機遇求發展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優化區域經濟布局,發揮重點區域增長極作用,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面對重大發展機遇,我市必須立足全局、科學謀劃,為未來實現更大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是推動經濟布局由“J”型向橫“T”型轉變。加快融入珠江口東岸強輻射圈。推進“江門—深圳”點對點交通體系建設,實現一小時通達,優化高速網絡連接南沙、前海、橫琴等地。加快建設銀湖灣濱海新區,承接珠江口東岸產業外溢;加快產業集聚區發展,精準招商補鏈強鏈;加快城區沿江門大道南向延伸發展。對標珠江口東岸城市的制度型開放經驗,簡化審批流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推進園區共建、飛地經濟等合作模式。
二是聯動珠海共建廣東沿海經濟帶大門戶。和珠海統籌黃茅海兩岸空間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珠西新增長極。共建海洋集群,聯動廣海灣與高欄港,發展臨港經濟。整合兩市及周邊濱海旅游資源,共建“南海浪漫之旅”。合作發展現代海洋漁業。建立跨區域環保機制,推進流域治理與生態保護。
三是精耕空間腹地,共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采取跟隨策略,跟蹤全球科技與灣區產業動向,聚焦產業鏈中游,快速切入成熟領域。打造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基地、高端制造配套基地。培育本土骨干企業與專精特新企業,優化產業生態。
廣東江門中醫藥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郭華鴻:
善用“加減乘除”法 推動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將“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確立為“十五五”時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原則之一,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指明了方向。要推動這一原則落地見效,必須善用“加減乘除”法,實現“放得活”與“管得好”有機統一。
一是勇做“減法”,激發市場活力。通過縮減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的干預,為市場主體松綁賦能。
二是善做“加法”,筑牢發展根基。在公共領域和戰略安全領域精準發力,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加強基礎研究投入,健全風險防控機制,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三是巧做“乘法”,釋放創新動能。運用稅收優惠等政策工具撬動社會創新投入,推行包容審慎監管方式,激發新業態活力,深化數據要素改革賦能產業升級,實現發展效能倍增。
四是實做“除法”,暢通經濟循環。破除體制機制壁壘,強化反壟斷執法,加強政策協同,統一市場監管,清除市場流通堵點,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
“加減乘除”四法協同發力,才能共同推動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更好結合。要以系統思維統籌四法運用,該放的放活、該管的管好、該扶的扶強、該清的清凈,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廣州華立學院江門校區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鄧復群:
科學謀劃銀湖灣濱海新區發展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聚焦“十五五”規劃,對國家未來發展作出重要部署。銀湖灣濱海新區位于新會區東南部,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加快開發的區域,定位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和江門濱海綠色智慧新城。
當前,必須進一步提高站位,深刻認識到發展銀湖灣濱海新區是服務國家戰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未來需科學謀劃新發展規劃,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見效。
在推動發展的過程中,新區也面臨一些現實挑戰。例如,在管理體制機制方面,采用“市直派出機構+新區內設機構+有關事業單位+市級開發平臺”的復合管理模式,可能導致決策鏈條過長、協調成本較高。在產業發展與項目推進方面,盡管已有多個重大項目落地,但產業集聚效應尚未充分顯現,部分項目仍處于基建階段。在校企合作與配套民生工程方面,標桿項目廣州華立學院江門校區與濱海新區在相互促進上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校企合作、產學研聯動融合遠遠不夠,高校配套設施還跟不上。
面向未來,銀湖灣濱海新區應在鞏固既有成果的基礎上,著力破解薄弱環節,優化管理機制,加速產業集聚,深化校企融合,提升公共服務,穩步推進高質量發展,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五邑大學科技處副處長、副教授王璇:
將“六個堅持”重要原則落到實處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是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的重要綱領性文件,明確了“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和主要目標,對未來5年發展作出了頂層設計和戰略擘畫。
用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是基于對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國際環境和復雜形勢的深刻洞察,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科學認識,以及對黨和國家事業未來發展趨勢的精準判斷。《建議》明確提出“十五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的六個重要原則,即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六個堅持”重要原則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彰顯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
我們要深刻領悟“六個堅持”重要原則的科學內涵,并將其落到實處。“六個堅持”是一個內在統一、相互貫通的有機整體,清晰勾勒出以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路徑,深刻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發揚歷史主動精神、科學把握歷史規律進行戰略謀劃的深遠智慧。
五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實踐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盧勇:
以系統觀念筑牢實體經濟根基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當國家戰略與地方實踐交匯,江門如何在服務全國大局中下好先手棋,進一步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面向未來,要以系統觀念筑牢實體經濟根基,處理好“新與舊”“點與面”“虛與實”“近與遠”這四對關系,在實干中走出一條具有僑都特色的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
一是統籌“新”與“舊”,構建迭代發展的產業生態。堅持“迭代”而非“替代”的發展邏輯,推動新舊產業在融合互促中實現共生共榮,一方面著力推動傳統產業“老樹發新枝”,另一方面積極培育新興產業“新樹扎深根”。
二是協調“點”與“面”,優化協同聯動的發展格局。圍繞重點產業、龍頭企業和核心平臺精準發力,以“點”的突破帶動產業全局的全面繁榮,形成全域共振的發展格局。
三是融合“虛”與“實”,激發數智賦能的倍增效應。要加快“數字江門”建設,完善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暢通金融活水,推動數字經濟、金融服務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四是平衡“近”與“遠”,保持持續發展的戰略定力。“近”關乎當前的產業升級與經濟增長,“遠”決定著未來的產業格局與發展后勁。近遠銜接、協同發力,既要以務實舉措穩住當下經濟增長基本盤,更要以戰略眼光前瞻布局培育未來競爭力。
江門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達潭輝:
以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賦能現代化僑都建設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將高質量發展確立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主題,提出“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結合當前實際,以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賦能現代化僑都建設,必須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一是強化創新驅動,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強高能級創新平臺,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大力度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圍繞新能源電池材料、盾構機核心部件等領域實施技術攻關。
二是推進“三化”轉型,構建現代產業集群。加快傳統產業升級,實施“鏈式改造”專項行動,推廣金屬制品、造紙產業鏈轉型經驗,在紡織服裝、水暖衛浴等行業建設智能工廠。積極壯大新興產業,打造千億級新能源產業集群,重點發展高端裝備制造,加快布局未來產業。
三是提升平臺能級,打造產業集聚高地。優化園區布局,加快推進江門大型產業集聚區3個先行啟動區建設,建好硅能源、新能源電池、安全應急等11個特色產業園,著力打造全省先進制造業集聚發展區。
四是加強要素集聚,破解發展瓶頸制約。吸引高端人才向江門集聚,搭建平臺促進人才與企業對接,推進產教融合。發展科技金融,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建設制造業數據服務平臺,提升數據要素賦能實體經濟發展的效率。
五是優化生態發展,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升政務效能,加快政策落實,強化法治保障,開展營商環境領域專項整治,解決不作為、慢作為問題,建立企業滿意度評價體系。
廣東江門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副教授宋潔:
加強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培育 促進僑鄉文化繁榮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對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作出了戰略部署。為加強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培育,促進僑鄉文化繁榮,現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優化結構,建設高質量傳承人隊伍。遵循“健全人民文化權益保障制度”精神,構建科學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體系。根據項目級別、存續狀況與傳播范圍,適度增補中青年代表性傳承人,注重年齡梯度和區域門派的平衡,推動形成老中青結合、多元風格并存的傳承梯隊。
二是創新機制,探索群體傳承模式。響應“推進改革創新”要求,針對龍舞、廟會等群體性特征顯著的項目,試點開展代表性傳承群體評選,強化集體協作與團隊傳承。同時完善評審標準和管理辦法,確保群體傳承模式科學有效,破解個體傳承難以支撐完整技藝體系的難題。
三是強化管理,完善考核激勵與退出機制。落實“完善擔當作為的激勵機制”要求,健全傳承人考核體系,探索量化評估與綜合評議相結合,對履職不力或違規者實行退出機制,完善精神與物質并重的獎勵制度。
四是提升覺悟,增強傳承人的使命擔當。鼓勵傳承人打破門戶限制,面向具備資質、有熱忱的學習者開放傳藝。通過政策扶持改善其發展環境,拓寬增收渠道,推動核心技藝的完整傳承。
五是多措并舉提高傳承人的社會地位。依托政府和媒體平臺宣傳傳承人的成就與貢獻,提升其社會聲譽;拓展其通過技藝實現體面生活的途徑,落實補助津貼,探索醫療保障等福利,增強其獲得感與榮譽感。
市委政研室社會發展研究科科長黃仕成:
以歷史主動精神克難關戰風險迎挑戰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以歷史主動精神克難關、戰風險、迎挑戰,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歷史主動精神極為重要,盡管歷史發展有其客觀規律,但只要我們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就能掌握歷史的主動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把握歷史主動,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鮮明體現,是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中形成的獨特優勢,其精神的核心在于“主動”二字——主動研判形勢、主動謀劃布局、主動改革創新、主動應對挑戰。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江門實踐,并非易事,特別是當前江門經濟社會面臨的問題還比較多,存在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艱難險阻。回顧“十四五”,市委實施“1+6+3”工作安排,推動了多項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強勢破局。
展望“十五五”,我們面對風險挑戰,更須牢牢把握歷史主動。不僅要堅持在原有關鍵領域持續用力、久久為功,更要科學謀劃新的工作抓手,特別是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推動文化繁榮興盛等重點方面,加強實踐探索,找準江門實際與國家戰略的結合點、發力點。唯有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才能在更好服務全國全省發展大局的同時成就江門自身的現代化。
市委黨校政治和法學教研部副主任、講師李向軍:
完善社會治理體系 不斷提高社會治理效能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確保社會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這要求我們在開創新發展階段中國社會治理現代化新局面的基礎上,乘勢而上,接續奮斗,完善社會治理體系,不斷提高社會治理效能,以更高水平社會治理為實現“十五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十五五”時期,江門要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上展現新氣象新作為。要持續推進黨建引領、大抓基層工作;要持續推進市縣鎮聯動,提升綜治中心實戰能力;要強化社區運營理念,增強基層社會治理“造血”功能;要完善協同機制,提升社會矛盾糾紛化解效能;要加快推進數字江門建設,以數智融合提升智慧治理能力。
“十五五”時期,江門要全面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加強人工智能同民生保障和社會治理相結合,積極構建更加智慧、更有溫度、更具活力的智能社會,為奮力開創中國式現代化江門實踐新局面提供戰略支撐和堅強保障。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