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星坑保護區的森林覆蓋率高達98%,負氧離子濃度年平均值達2192個/立方厘米,遠超世界衛生組織界定的清新空氣標準(≥1000個/立方厘米)。 梁俊杰 攝
近日,《2023-2024年廣東清新地圖》(以下簡稱《清新地圖》)正式發布,恩平七星坑省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七星坑保護區”)以卓越的空氣質量榮登榜單。按照《清新地圖》給出的得分圖示,2023年七星坑保護區獲最高級的“五棵樹”(空氣非常清新)得分,2024年獲次高級“四棵樹”(空氣清新)得分。
《清新地圖》不僅印證七星坑保護區作為華南生態屏障的重要地位,更讓這個“天然氧吧”成為大灣區的生態新熱點。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與科學的保護開發,七星坑保護區正以多元化的生態價值,書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文/周曉營 譚錦波
既是“洗肺圣地” 又是嶺南“自然基因庫”
恩平地處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22℃,雨量充沛,四季溫潤。七星坑保護區的森林覆蓋率高達98%,負氧離子濃度年平均值達2192個/立方厘米,遠超世界衛生組織界定的清新空氣標準(≥1000個/立方厘米)。2023年,保護區負氧離子峰值突破3000個/立方厘米,獲評《清新地圖》“空氣非常清新”最高等級;2024年雖受氣候波動影響,仍保持在2500-3000個/立方厘米的“空氣清新”水平。
七星坑保護區的水源發源地錦江水庫是恩平核心飲用水源,水質常年達到國家Ⅰ類標準。山澗溪流清澈見底,瀑布群飛珠濺玉,民間素有“七星坑水泡茶,三日不餿”的美譽。
七星坑保護區是華南地區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標桿,2021-2024年,保護區記錄的維管植物從1250多種增加到1330多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小葉紅豆、仙湖蘇鐵,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桫欏、紫荊木、金線蘭等20多種,廣東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走馬胎、石仙桃、紫背天葵等5種,蘭科植物30多種。
值得關注的是,去年七星坑保護區首次發現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仙湖蘇鐵,有“植物界大熊貓”之稱,是最古老的種子植物之一,不僅具有較高的觀賞性,還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該發現進一步彰顯了保護區的生態獨特性。此外,保護區分布著短穗刺蕊草、陳氏異藥花等極小種群植物,為珠江口西側首次記錄,填補了物種分布空白。
在野生動物資源方面,七星坑保護區記錄到野生動物620多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穿山甲、小靈貓2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豹貓、蟒蛇、黑冠鳽、褐翅鴉鵑、香港瘰螈等30多種,是天然的動物園。
把“綠葉子”
轉化為“金葉子”
近年來,恩平市深入踐行“兩山”理念,探索“兩山”轉化路徑,以“一庫一貸一中心N轉化”機制為抓手,全力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摸索出一條以生態振興助力“百千萬工程”和農民致富的綠色發展之路。
其中,恩平市積極推進綠色金融服務,推動實現江門首個“投貸聯動”項目落地,落實首筆農發基礎設施基金及其他投資共4.7億元,撬動鎮海灣區供水工程順利動工,讓10余萬名群眾喝上“放心水”。
同時,探索開展紅樹林碳匯項目,通過異地開發藍碳,加強對恩平紅樹林等生態系統的保護,進一步提升生態系統固碳能力,促進藍碳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加快實現“深圳團隊+恩平基地”,進一步打開全國碳匯市場,加快推動紅樹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七星坑保護區成為恩平生態價值變現的典范,一方面,依托原始森林無污染的生態環境發展茶業,打造“恩露竹韻茶”品牌,豐富充實“恩平優品”產品庫;一方面,打造科研寶地,成為公眾親近自然的絕佳窗口,通過打造科普教育基地、建設科普宣教中心,以標本、沙盤和互動裝置展示稀有植物、野生動物。今年,七星坑保護區科技教育基地入選“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
此外,恩平市以七星坑保護區為重要抓手,近年來大力發展“氣象旅游”,獲得“中國天然氧吧”“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中國避寒宜居地”等多項國家級榮譽。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