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濤(左)查看簕菜生長情況。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 黎禹君
短短兩年,恩平市恩城街道米倉村煥然一新:村集體收入從50萬元躍升至200萬元,實現翻兩番;成功申報“美麗家園”項目資金1371萬元用于人居環境改造;引進投資近4000萬元的百畝優質果蔬大棚項目;深化簕菜產業一二三產全鏈條融合發展,簕菜文化創意園成功晉升國家AAA級景區……這些變化,離不開駐村第一書記張濤的敢想敢干與務實篤行。
“一年干成幾件事,幾年干成一件事。”自2023年7月駐村以來,張濤帶著這份沉甸甸的決心,一頭扎進米倉村的田間地頭和企業農舍,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創新思維和市場化手段盤活資源、引育人才、做強產業,為米倉村繪就一幅景村融合、產業興旺、治理有效的新圖景。
科學規劃
以項目化清單化破局
米倉村作為城郊村,擁有18.9平方公里的遼闊土地和25個自然村,城鄉接合部特征明顯。面對復雜局面,張濤深知規劃的重要性。駐村伊始,他用3個月時間走遍村里的田間地頭、企業農舍,摸清村情民意。
隨后,他迅速將調研成果轉化為行動指南,聘請專業規劃團隊,以打造“景村融合4A級景區(米倉現代田園綜合體)”為目標,以“六個一”項目(米倉共富創業園、簕菜文化創意園、千畝菜籃子基地、新平南路風貌提升、響水龍潭道路改造、米倉村核心片區人居環境改造)為支撐,對米倉村未來五到十年發展做了清晰的發展規劃。
當涵蓋42個具體項目的《恩城街道米倉村典型村建設工作方案(2024—2029年)》最終出爐時,張濤坦言:“初來乍到也曾忐忑,唯有扎實調研、科學規劃,以項目化清單化破局,方能找準方向。”
敢闖新路
簕菜鏈上謀共富
“6888元3次!成交!”去年深秋,簕菜文化創意園的共富菜園里,一場別開生面的菜地“競拍會”火熱舉行,市民爭相當“菜農”。當天,4000平方米菜地全部拍出,加上意向登記,總成交額近18萬元。這場充滿鄉土氣息的活動,正是米倉村探索強村富民新路徑的縮影,生動體現了張濤“敢想敢干”的駐村理念。
“每個不起眼的角落,都可能成為增收的源頭活水。”張濤感慨,這印證了他的“敢想”——思路打開,價值自來。如何盤活“沉睡資產”?他推動成立強村公司恩平市米盈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運用市場化手段運營。例如,他利用廢棄的養雞場,成功引進江門公用集團投資光伏項目,屋頂建光伏、棚下養雞,不僅解決了養雞場廠棚建設資金問題,還每年為村集體增收近20萬元。同時,他利用白沙水村閑置的100多畝園地,簽約引進江門農控集團負責投資、省農科院設施農業研究所提供技術、強村公司負責提供土地并帶動村民參與的“百畝植物觀光工廠”項目,為村莊產業發展和村集體、村民增收致富注入強大動力。
米倉村是“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恩平簕菜的核心產區,名聲在外。但張濤發現:村里游客雖多,卻“看完就走”,留宿消費的少。“如何讓好風景變好‘錢景’?”他深入思考,認為留不住游客的癥結在于休閑配套薄弱、產業鏈深度不足。
2023年9月,張濤積極推動米倉村聘任簕菜園創始人李勁新為“鄉村CEO”。這一關鍵人才加入,為產業注入強勁動力。他們一方面,推出簕菜茶、啤酒、雪糕等多元化產品,提升附加值;另一方面,完善產業鏈和配套,成功打造集鄉村游、野外拓展、農業、科普教育、民俗體驗于一體的簕菜文化創意園,實現全鏈條融合發展。該項目還獲得江門市青年興鄉創業大賽一等獎。
如今,簕菜文化創意園“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真正把游客“留下來”,園區年產值達到800萬元,并成功帶動一方百姓致富。
科技賦能
扎實推進“數字米倉”建設
推動米倉整體躍升,張濤把人居環境提升擺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計籌集資金用于村道建設、農房風貌管控、建設“四小園”等,推動鄉村風貌整體提升。“我們堅持鉆研政策,向改革要紅利。”他積極爭取各方支持,項目總投入近4000萬元。
在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中,張濤積極聯動政府、企業、優秀鄉親和群眾力量,種植香樟木、黃花風鈴木等2600余株,資金全部來自社會捐贈。這背后,凝聚著村干部的不懈努力,更體現了村民對家園日益增強的認同感。
科技賦能提升治理效能。張濤扎實推進“數字米倉”建設:配合公安部門系統梳理全村門牌,在沙灣片區率先完成1143個門牌精準編號安裝,實現“牌對點、點定位”,夯實精細化管理基礎。隨后,聯合中國移動恩平公司打造“數字米倉”示范項目,構建集黨建、積分管理、居家養老、教育、就業等服務于一體的數字治理系統。全村關鍵節點架設的60個智能AI攝像頭與公安數據互聯,初步實現“一屏觀全村、一圖治全村”的智慧治理目標。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