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文苑社區黨群服務集市,居民可以享受到健康義診等便民公益服務。

文苑社區舉行議事協商會議。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 陳嬋 通訊員 區文苑
文藝演出、手工DIY、免費理發、健康義診、知識宣傳……近日,禮樂街道文苑社區黨群服務集市熱鬧開市,10多個公益活動攤位吸引了眾多居民的關注。“入住文苑社區后,發現社區里的活動非常豐富,我們很快就融入了這個溫暖的大家庭。”來自湖南的居民吳姨說。
這是文苑社區實施“文苑一家親”治理項目的一個縮影。文苑社區轄區面積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5000戶16000人,社區黨委下設4個黨支部,在冊黨員100名,設4個網格,駐點單位、團體和企業商戶700多家。今年以來,文苑社區抓實“睦鄰黨建”提升基層社區治理水平,創新實施“文苑一家親”治理項目,下設“善治文苑”“睦鄰文苑”“融新文苑”三大系列13個子項目,通過組織引領、黨員示范、鄰里參與,發動各方力量共同辦好“家門口”的事,著力推動社區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雙提升,托起居民“穩穩的幸福”。
善治有招,讓社區更和諧
“這下水道總是堵塞,一到雨天就污水橫流。”“我們家的下水道經常反味,難聞得要命,這個問題得趕緊解決!”……11月20日,在文苑社區人大代表聯絡站,居民們紛紛向前來接訪的人大代表反映問題,人大代表則詳細記錄著每個訴求和意見建議。這是文苑社區“人大代表接訪日”的常態。
文苑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方春華介紹,文苑社區建于20世紀90年代,歷經多年的風雨侵蝕,社區內樓齡較長的設施開始出現老化問題。為提升社區治理能力水平,文苑社區因地制宜推動“多元主體深入參與”眾治模式,凝聚“大家庭”力量,使社區各方力量成為社區治理的主心骨,推動建設“善治文苑”,讓社區更和諧。
“暖心鄰里說”議事平臺是文苑社區人大代表聯絡站的一個基層陣地。文苑社區人大代表聯絡站會收集居民反映的問題,將其納入居民議事委員會議事日程。每月,社區干部、黨員、網格員、企事業單位代表、居民代表、樓長、物業、社區骨干等多方代表聚在一起,針對這些問題開展議事協商會,并將意見建議提交給社區“大黨委”進行協同辦理。
如今,文苑社區已經形成聯絡站收集意見、議事會協商議事、“大黨委”協同辦事的流程,實現問題閉環解決,通過快速、精準、高效協商,讓居民急難愁盼問題在有問有答、有商有量中解決,有效調動居民參與議事協商的積極性。
與此同時,文苑社區持續發揮社區“大黨委”制度優勢,整合各領域黨組織,與駐轄區單位、成員單位聯合開展“定制式”“組團式”“互補式”服務,定期舉辦義剪、義診、義修、法律咨詢、政策宣傳等志愿服務活動,共同為居民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文苑社區還實施“文苑智慧管家”項目,通過“文苑一家親”企業微信對居民開展“點對點”管理,實現服務“零距離”。該項目充分拓寬社會力量參與渠道,引入市場化機制,為智慧社區項目建設運營引進物業服務企業、家政服務公司、養老機構、電商企業、物流公司等社會力量,建設智慧快遞柜等設施,提供智慧養老等服務,實現社區“智慧化治理”。
睦鄰有道,讓社區更溫馨
每月1日是文苑社區的黨群服務集市日,當天的社區籃球場總是熱鬧非凡,居民們穿梭在一個個攤位之間,其樂融融。“社區就是一個大家庭,居民都是一家人。”居民陳阿姨說。
“針對一老一小、困難群體等不同對象,我們定期開展各類便民服務活動,努力讓居民感到省心又暖心。”方春華介紹,在黨群服務集市日,社區“大黨委”成員和相關單位通過“擺攤”的形式提供“零距離”便民服務,以此營造互幫互助的友好氛圍,推動建設“睦鄰文苑”,讓社區更溫馨。
在養老服務方面,文苑社區開辦老人音樂室,組建舞蹈隊、歌唱隊,用音樂陶冶情操;舉辦“銀發課堂”,開展老年人健康、金融、智能產品、安全反詐等不同主題的課程;定期舉辦義醫義診、健康體檢、健康知識講座等健康服務活動,走出一條“老年教育+文化養老+醫養結合”的“家門口”養老模式。
在青少年培育方面,文苑社區在團區委以及市、區義工聯的指導下,聯合江海區大學生成長促進會、五邑大學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五邑大學心理協會等組成青年義教志愿隊并開展“七彩課堂”,為社區少年兒童提供免費假期托管學習服務,成為孩子多元發展、全面成長的“第二課堂”。
為幫助寶媽、殘疾人、富余勞動力等群體增加收入,文苑社區建立就業之家“微工坊”。以“人性化”“個性化”為前提,以“就近就業”“時間靈活”“顧家帶娃”為導向,根據居民需求,“微工坊”提供了手工包裝、手工鉤花、電線插件等工作項目,并安排廠家提供技能培訓,將社會服務資源鏈接到居民“家門口”,助力社區治理。
同時,針對弱勢群體等的基本民生需求,文苑社區開展圓夢“微心愿”服務項目,按照“個性需求、共性需求”分類建立“心愿池”臺賬,通過“線上認領、線下服務”形式,發動黨員干部、愛心企業、社會組織和社會愛心人士主動認領能為、可為的“微心愿”,為有需要的居民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和幫助。
圍繞居民的實際需求,文苑社區還組建了“巧匠友鄰”互助服務隊,充分鏈接包括商戶和社區能人在內的各種社區資源,為居民提供水電維修、義剪、縫補衣服、家政服務等便民公益服務。
融“新”有為,讓社區更融洽
臨近中午,外賣配送員小陳利用休息時間來到文苑社區暖“新”驛站,喝口水、歇歇腳,與社區工作人員交流最近在文苑社區的見聞。“今年我還加入了‘隨手拍’活動,遇見翹起的井蓋、裂開的墻縫,我就會隨手記錄并反饋給社區工作人員。”小陳說。
這是外賣配送員、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等新業態新就業群體擔任社區治理“合伙人”的一個縮影。
在黨建引領下,文苑社區開創了“以服務換服務,抓服務促治理”黨建工作模式,打造符合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工作特性的“順手捎帶”特色志愿服務,挖掘房產中介、快遞小哥、貨運司機等群體流動性強、覆蓋面廣、雙向服務商戶居民的職業優勢,制定普惠性與個性化相結合的“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順手捎帶’志愿服務清單”,推出“隨手拍”“隨手報”“隨手辦”等7項服務。志愿服務設置了相應分值,明確2類20種積分項目,為參與志愿服務者賦分,積分可用于兌換獎勵。
與此同時,按照“就近就便”“小而精”的原則,文苑社區將閑置空間改造為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驛站,引入教育公司、物業公司、社會組織等資源,以空間資源換取第三方服務。按照“黨建引領、多方協同、精準服務、推動融入”的工作模式,將驛站打造成為凝心聚力的宣傳站、基層治理的前哨站、補能休息的中轉站、傳遞愛心的接力站。
今年,在江海區開展的“江海一家”新市民融合行動中,文苑社區通過積極培育融“新”品牌,以多元融入的方式拓寬新市民、新就業新業態群體的溝通交流渠道,實現新市民與本地市民之間的“新”心相融,努力將城市“活躍地帶”打造成為社區治理“堅固堡壘”,推動建設“融新文苑”,讓社區更融洽。
派送暖“新”禮包、打造“新市民溫情日”“新市民學堂”“新市民議事廳”等活動陣地;評選“最美小哥”“最美司機”……如今,文苑社區通過一系列暖“新”活動,真正做到“文苑一家親”。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