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海區鄉村綠化工作深入人心。圖為禮樂街道駐新華村干部、村“兩委”干部入戶開展鄉村綠化評分。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 何榕 陳嬋
通訊員 區組織
春風拂枝添新翠,植綠行動正當時。
自新一輪鄉村綠化行動啟動以來,江海區將黨建引領貫穿鄉村綠化的各個環節,結合開展市“百村示范、千村提質”行動,積極推動鄉村綠化從“局部美”邁向“全域美”,為“百千萬工程”注入綠色動力,一幅“城在綠中、人在景中”的綠美鄉村新畫卷徐徐展開。
聚焦“提升綠美質量”工作主題,江海區強化黨建引領、部門協同、上下聯動,制定《江門市江海區2025年鄉村綠化工作方案》,深化街道領導包村聯戶機制,街道結對領導干部牽頭,會同村居“兩委”干部、專職網格員組建駐村工作隊,推動鄉村綠化工作從“干部干群眾看”到“帶動群眾一起干”。同時,以規劃引領、科學植綠、分類指導為抓手,推動41個涉農村居全面啟動“一村一圖”專項行動,精準繪制2025年鄉村綠化規劃設計圖及效果圖,同步制定細化到點的綠化計劃表,確保綠化工作靶向落地。
添新綠
攜手共繪綠美畫卷
據了解,江海區廣泛動員機關企事業單位、“兩企三新”組織黨組織及黨員干部,以“我在僑鄉種棵樹”等主題黨日活動為載體,掀起愛綠植綠護綠興綠熱潮。今年植樹節前后,全區村(社區)集中開展植樹綠化行動,動員機關企事業黨員干部、“兩企三新”組織黨員、鄉賢代表、民兵隊伍及村居群眾等超3600人次,在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等“四旁五邊”區域種下桂花、香樟、黃花風鈴木、落羽杉等適生苗木近6000棵,為鄉村披上“生態綠裝”。其中,外海街道聯合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機關單位,組織五邑大學、廣東江門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雙百行動”服務隊志愿者,在直沖村、麻三村等“四旁五邊”區域開展生態修復,種植水杉、風鈴木、樟樹等樹苗超2000株。
為構建全民愛綠植綠護綠興綠的文明風尚,江海區以“認種+共建”雙輪驅動,廣泛發動機關單位、企業、社會組織及各界群眾投身愛綠植綠行動,通過黨群聯建、村企共建等多元模式,累計新增“村企共建林”“巾幗林”“青年林”等特色主題林11個,繪就“黨組織牽頭、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城鄉綠化同心圓,助力江海城鄉梳“綠妝”、換“新顏”。作為主題林建設的生動實踐,區婦聯聯合區婦女事業促進會、禮樂街道向前村,共同開展“同植幸福樹 共建綠美家”親子植樹活動。在向前村黨建公園,巾幗志愿者攜手幼兒園小朋友化身“綠色衛士”,共同栽種桂花、樟樹等鄉土樹種26株。活動中,“大手牽小手”培土澆水、掛牌認養,將綠色理念深植童心,更以“家庭單元”為切入點,帶動更多群眾成為生態建設的參與者、守護者。
因地制宜推行“美麗庭院”和“四小園”建設,江海區通過黨員示范帶動、專家技術賦能、積分獎勵激勵等舉措,將鄉村綠化由“村里事”變成家家戶戶的“自家事”。2025年,江海區將累計培育各級“美麗庭院”戶350個,將英南村重點打造為“美麗庭院”精品村,升級打造“美麗庭院”村7個,串點成線建設“美麗庭院”風景帶,以庭院“小美”助力鄉村“大美”。
強管護
守護鄉村綠化成果
為守護鄉村綠化成果,江海區建立“技能培訓+全面督導+長效管護”三位一體綠化管護模式,在技能培訓端,鏈接市、區有關單位資源,深入村居開展鄉村綠化送苗送技下鄉活動。專業技術人員“手把手”為村居“兩委”、村民群眾傳授“三埋兩踩一提苗”技術,并向村民群眾贈送花卉盆栽,打通綠化技術下沉基層“最后一公里”。
在督導落實端,區委組織部、區自然資源局、區農業農村水利局等有關部門聯合屬地街道成立區街兩級綠化技術指導團隊,針對“規劃是否科學、樹種是否合理、管養是否到位、資金是否浪費”等問題,對41個涉農村居開展鄉村綠化督導“回頭看”,推動補種缺株苗木50株,從源頭杜絕“重栽輕管”現象。
同時,江海區將綠化管護融入各村居民兵、治保會的日常巡邏工作,結合村居黨員責任崗制度,建立“民兵+村民”聯防機制,黨員民兵主動領崗履責,累計巡林超900人次。外海街道金溪社區將民兵護綠納入“綠化積分制”管理,將民兵護綠成效與年度考核掛鉤,通過“管護換積分、積分兌獎勵”,激發全員參與熱情。
為推動綠美生態建設,江海區試點推行“市場化運營+黨群自治”雙軌模式。一方面,引進專業園林公司,提供從規劃設計到管養維護的全鏈條服務,實現綠化管護專業化、規范化;另一方面,先行成立村級“綠美銀行”,制定評分標準、日常規章制度,將鄉村綠化與黨員責任崗、村民代表責任制、村民積分制等掛鉤,發動村民開展苗木管護。如禮樂街道新華村由街道駐村干部、村“兩委”干部、網格員擔任積分管理員,收集評分對象的打分依據和素材,并成立鄉村綠化指導隊,引導村民“扮靚”鄉村。
春種一棵樹,綠美滿城鄉。江海區通過黨建引領、廣泛參與、常態管護,實現了鄉村綠化從“種綠地”到“育風景”的轉變。下一步,江海區將深化綠美鄉村示范村建設,以點串線、以線帶面提升全區綠美品質,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和“百千萬工程”貢獻綠美力量。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