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乘船游覽古勞水鄉。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 陳敏銳 張澤彬
“乘船穿行在水鄉河網,就像走進了一幅風景畫,看著飛翔的鳥兒,呼吸著泥土的芬芳,心情也變得愉悅起來!”與家人一起體驗江門古勞水鄉旅游區“橫海泛舟”后,來自廣州的游客徐女士笑著說道。
近年來,作為廣東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古勞鎮雙橋村立足“嶺南水鄉”的資源稟賦,以文旅融合為筆、以生態治理為墨,從一個傳統漁村成功蝶變為“大灣區鄉村生態旅游目的地”。2022年至2024年,雙橋村實現村組兩級集體經濟收入從453萬元躍升至838萬元,增幅高達85%,先后獲評“廣東省鄉村治理示范村”“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雙橋村用“文旅興村、生態富民”的生動實踐,繪就鄉村振興的鮮活樣本。
發展文旅產業
水鄉魅力引客來
國慶假期,江門古勞水鄉旅游區成為不少大灣區親子家庭的旅游目的地。在景區漫步,處處都是驚喜:詠春會館門口,醒獅在激昂的音樂聲中起舞,詠春學徒一展風采,拳拳生風;在嶺南風情街,“鮮卑漢子”騎著壯碩的馬匹在街頭巡游;走進鮮卑民俗部落馬術表演場,馬戰實景劇《嶺南長風》震撼上演,騎手的驚險動作讓游客拍手叫絕;入夜,打鐵花、火壺、九龍火、噴火表演點亮水鄉夜空。
江門古勞水鄉旅游區為雙橋村注入源源不斷的文旅活力,這離不開雙橋村塑造“水鄉運營體”,變零散資源為發展合力的運營智慧。雙橋村以華僑城集團進駐開發江門古勞水鄉旅游區為契機,成立榮耀股份經濟合作社,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通過經營權入股整合27個經濟組織,將643畝零散耕地和魚塘“凝零為整”。
2020年,集漁耕體驗、農業觀光與文化休閑于一體的農文旅綜合體——江門古勞水鄉旅游區正式開業,自建成以來,每年吸引游客超過149萬人次,2023年3月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為提升游客體驗,雙橋村還引進專業文旅公司投資3億元為景區新增了13個游樂項目;引入中傳華夏國際文旅發展集團投資3680萬元建設綜合性水上游樂項目,優化游船線路,持續提升景區品質與吸引力。
雙橋村文旅項目帶動近100人就業,并吸引游子歸巢創業,成功引入水墨·方塘藝術酒店、公度書院等特色業態,逐漸成為大灣區旅游熱門打卡村落。
提升圩鎮風貌
精繡“水鄉風景圖”
駕車經過雙橋村黨群服務中心,一幢幢墻體潔白、富有水鄉風情的建筑映入眼簾。“時隔多年再次來到雙橋村,我們明顯感受到村莊的‘顏值’變高了,環境更加整潔,游玩體驗更好了!”來自佛山的游客李先生表示。文旅產業興旺的同時,雙橋村堅持生態為底、風貌為筆、共治為硯,精繡出一幅“水清居美、人和景明”的“水鄉風景圖”。
以美麗圩鎮建設為契機,雙橋村推行“支部領航、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環境整治模式,形成上下聯動的治理合力。據統計,全村累計投入超千萬元,完成34個自然村的環境衛生整體提升,并建立“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的長效保潔機制。在水環境治理上,該村扎實推進河涌清淤、魚塘尾水凈化兩大重點工作,通過生態修復技術提升水質,推廣綠色養殖模式,成功創建省級濕地公園,實現水質凈化、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旅游融合共生,成為區域綠色發展新地標。
在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中,雙橋村投入300多萬元完成雙橋圩風貌提升,對42間農房實施外立面微改造,融入嶺南傳統與水鄉文化元素,實現“顏值”“氣質”雙提升。同時,系統開展“三線”整治與污水治理,進一步完善路燈照明、人行步道及垃圾分類設施,全面提升人居環境質量。
雙橋村愛蘭黃公祠附近,一間繪有彩虹圖案的房屋吸引游客們駐足拍照。村中不少農房也穿上“新衣”,化身“網紅打卡點”。近年來,雙橋村積極發動村民、熱心企業家、返鄉大學生等利用廢舊建材資源和閑置地,打造了6處口袋公園、6幅網紅墻繪及20處“美麗庭院”,種植水杉、宮粉紫荊等鄉土樹種1500余棵,塑造“推窗見綠、開門入園、步步皆景”的詩意水鄉風貌。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