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紅色旅游是以敬村振興鄉村產業的重要抓手,該村充分挖掘利用本地紅色資源,打造沉浸式研學體驗。

經過修葺的謝永寬故居不僅在庭院設計上融入紅色文創元素,還在周邊創新引入稻田咖啡館業態。
四月的晨風裹挾著木棉花的甜香,掠過塘口鎮南部的以敬村。暖陽穿透薄霧,灑在村口的謝創故居上。一個研學團在這里整齊列隊,孩子們胸前的紅領巾與飄揚的五星紅旗相互映襯,他們眼中滿是對這個“紅色村”的好奇與向往。
“這些年來,我們村的變化翻天覆地。”站在謝永寬故居旁的稻田咖啡館觀景臺上,以敬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關立平語氣中滿是自豪。以敬村面積約2.4平方公里,與赤坎鎮相鄰,毗鄰國道G325線,交通便利,下轄8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1512人,常住人口約500人,有黨員48名。2024年,村集體收入逾20萬元。
從曾經發展滯后的小村落,到如今煥發生機的紅色文旅勝地,以敬村在實施“百千萬工程”過程中積極探索、扎實推進,一幅產業興、鄉村美、紅色文化濃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文/江門日報記者 張華熾 圖/受訪者提供
挖掘資源
發展紅色文旅
沿著村道前行,周圍的三角梅開得正艷,與遠處的紅色建筑交相輝映。“以敬村是開平知名的紅色文化村,孕育了一批革命人物、烈士英雄,村內保留了大批紅色建筑,這些都是我們寶貴的財富。”關立平介紹,過去,這些紅色資源“藏在深閨無人識”,如今,該村把它們串成鏈、聚成團。據悉,以敬村是開平市知名的“紅色村”,村內保存了謝創故居、謝永寬故居、謝啟榮故居、以敬小學等一批紅色革命舊址。這些紅色建筑不僅是革命歷史的見證,更承載著以敬村敢為人先、勇于斗爭的精神血脈和赤心報國的家國情懷。“我們采用‘修舊如舊’的方法,保持建筑原有的特色,并在內部展示革命人物、烈士英雄的事跡介紹,激勵后人傳承紅色基因。”關立平說。
走進謝創故居,庭院整潔雅致,花木扶疏,青磚黛瓦間,碉樓元素與紅色文化巧妙融合。庭院內設紅色文化展廳,展示珍貴的歷史照片、文獻資料和革命文物,訪客置身其中,仿佛能聆聽歷史回響,感受自然與人文交融的獨特魅力。“一田之隔”的謝永寬故居,同樣是塘口鎮美麗庭院的典型代表,被評為江門市“最美陽臺(庭院)”。
自2018年起,在江門、開平兩級政府的支持下,鎮、村兩級對謝創故居、謝永寬故居等紅色建筑進行系統性修繕和展陳升級,通過聲光電立體布展、革命斗爭歷史陳列、碉樓風貌修復等方式,生動還原革命先輩的奮斗歷程。謝創故居、謝永寬故居已成為世遺廊道旅游路線中的重要驛站。
發展紅色旅游是以敬村振興鄉村產業的重要抓手,該村充分挖掘利用本地紅色資源,打造沉浸式研學體驗,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和黨員群眾前來參觀學習。據統計,自開放以來,謝創故居累計接待游客超1226個團、4.7萬人次,謝永寬故居累計接待游客超315個團、1.8萬人次。
以敬村的鄉村振興路徑更通過多元文旅融合,實現經濟效益轉化。經過修葺的謝永寬故居不僅在庭院設計上融入紅色文創元素,還在周邊創新引入稻田咖啡館業態,豐富紅色教育體驗,簡約現代的建筑設計與一望無際的稻田相結合,吸引了不少大灣區游客前來“打卡”體驗,聆聽塘口紅色故事,感受塘口自然之美。稻田咖啡館開業以來,日均接待游客逾百人次,成為以敬村紅色文旅的新名片,為村莊帶來可觀的收入和人氣。
內外兼修
鄉村煥發新姿
在塘口鎮黨委的引領下,以敬村加速整合紅色資源,依托保留下來的大批紅色建筑打造紅色文旅項目,同時,將紅色文化保護與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等緊密結合,合理安排項目分期穩步推進。
“‘三清三拆三整治’讓以敬村面貌煥然一新。”關立平指著整潔的村道說。過去亂糟糟的“三線”如今整整齊齊,亂搭亂建的小棚子、隨意散養的雞鴨不見了蹤影,村里實行“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收運機制,還簽約了專業保潔公司。村民小組都建起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十分順暢。無害化衛生戶廁實現全覆蓋,標準化公廁也有人定期打掃管護。
在新建農房片區,現代元素與周邊的紅色建筑、鄉村風貌和諧統一。關立平介紹,新建農房嚴格落實“無公開”“三到場”制度,資料齊全并備案。村民強哥正在新落成的農房里收拾,他說:“以前大家羨慕城里的房子,現在我們的新房也不差,還保留了自己的特色,游客都夸好看!”
在綠化美化方面,2024年,以敬村開展兩期綠化美化工程,黨員、村民、外出鄉親紛紛參與,種下149棵樹苗,并落實管護。此外,以敬村通過落實塘口鎮全域土地綜合治理工作,推動12.67公頃(190畝)撂荒地復耕復種,預計每年可增加農作物產量114噸。
“現在村里道路平坦干凈,晚上還有路燈,跟城里沒啥兩樣!”村民李桂芳坐在自家改造后的小院里笑著說,村里實施積分制,可以用積分換生活用品,大家搶著打掃衛生、參與村里的活動,村民參與環境整治的積極性大幅提高。
“‘四好農村路’提質升級,進村公路全部實現硬底化;村衛生室讓村民小病不出村;黨群服務中心開展各種活動,教老人用智能手機,方便他們在網上給更多人講我們村的紅色故事……”關立平細數著村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變化。
“以前看病要去鎮上,現在村里也能看病,非常方便。在黨群服務中心還能學新知識,我經常用手機和在外地的孫子視頻聊天,給他講村里的紅色故事,讓他了解村里的紅色歷史。”村民嫻婆說。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