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鳳儀里碉樓旅游區引入“網紅”咖啡館等業態。

位于赤坎鎮紅溪村委會的“鷹村營地”,不少市民、游客前來享受“慢生活”。
開欄語
2025年是“百千萬工程”三年初見成效之年。經過近三年的實施,開平鄉村集體經濟收入、基層社會治理等各方面都有了新成果、新變化。這些成果、變化的背后,蘊含著“百千萬工程”的科學引導,凝聚著基層的積極探索創新。
為反映“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開平鄉村各領域的新氣象、在各領域的創新實踐,即日起,開平市“百千萬工程”指揮部辦公室聯合本報推出“百千萬 開新篇”欄目。敬請垂注。
碉樓影落鷹村晚,古磚青瓦訴塵寰。山水間藏千載韻,歲月如歌萬里傳。近日,記者走進位于赤坎鎮紅溪村委會的“鷹村營地”,只見不少市民、游客在營地里享受“慢生活”……以碉樓為舞臺,以田園為背景,提供碉樓茶咖、萌寵互動、特色美食、鄉村音樂、篝火圍爐等豐富體驗內容的“鷹村營地”,是赤坎鎮近年來按照“一核一區一帶”發展規劃,引入文旅投資商打造的“鷹村田園綜合體”首個項目,也是開平市積極盤活閑置農房僑房,助推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成效之一。
開平作為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所在地,擁有許多風格各異的碉樓和傳統僑房。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這些承載僑鄉記憶的建筑曾一度面臨閑置、破敗的困境。近年來,開平市依托世界文化遺產資源,以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僑房為突破口,通過“政策引導+市場運作+多元共建”模式,讓“沉睡資源”變為“活力資產”,推動農房僑房活化利用與農文旅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條“文化傳承、資源盤活、產業興旺、村民共富”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文/江門日報記者 李淑珩 圖/采訪對象提供
創新運營模式
閑置僑房變身“網紅打卡點”
登錄開平市農村宅基地信息管理系統,15個鎮(街)、236個行政村的相關信息和數據一覽無遺。這個2021年8月上線的系統,是廣東省內首批上線的宅基地審批系統,在開平全市15個鎮(街)均已設立服務窗口并受理宅基地申報審批工作。“這一系統的使用,推進了宅基地審批的信息化建設,通過系統規范村級審核及鄉鎮審批流程,實現了農村宅基地審批數據入庫,切實提高了行政審批效率,為后續盤活利用奠定了數據基礎。”開平市農業農村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道。
針對農房、僑房普遍存在權屬復雜、資源分散等問題,難以規模化利用,開平市通過“預流轉+預委托”模式,前置確權與整合收儲,以規模化整合與統一運營破解難題。“從‘無人村’到‘網紅村’,近年來,塘口鎮鳳儀里碉樓旅游區發生了顯著變化,這離不開‘預流轉+預委托’模式的運用。”據上述工作人員介紹,鳳儀里碉樓旅游區通過“農戶預委托+村集體運營+企業投資”模式,村集體動員將分散農房整合為碉樓古村落展示旅游區,引入專業文旅公司開發運營,村民每年可獲得保底租金和經營分紅。
2013年,退役軍人謝沃根在鳳儀里村民小組組長的幫助下,聯系30多戶村民簽訂合同,對鳳儀里進行改造,打造碉樓旅游區。雙方約定租期40年,采取租金加提成的方式。通過一年的努力,謝沃根完成鳳儀里的改造,規劃建設相關路網,設立農耕館、華僑資料展館、碉樓展館等,并對外開放。當年,鳳儀里碉樓旅游區的人流量達到37萬人次,吸引了不少隔壁村的村民前來做生意。也是在這一年,村民拿到了經營分紅。經過多年發展,如今,鳳儀里碉樓旅游區還引入“半畝方塘”民宿、研學基地、“網紅”咖啡館等,吸引了眾多市民、游客前來享受“慢生活”。今年1月,鳳儀里碉樓旅游區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
此外,開平市積極探索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加快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2022年12月,開平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局聯合發文,明確了對1987年1月1日到2019年10月1日前竣工的建筑,符合條件的予以補辦相關審批手續,落實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事項的推進。”上述工作人員說。
打造多元業態
文旅賦能鄉村經濟發展
在積極盤活利用閑置農房僑房,助力農文旅融合發展過程中,塘口鎮、赤坎鎮、百合鎮等因地制宜創新實踐,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赤坎鎮紅溪村委會鷹村村緊鄰赤坎華僑古鎮,至今有約650年歷史,是華僑、僑眷聚居的典型嶺南村落。赤坎鎮在實施“百千萬工程”過程中,成立紅溪強村富民公司,通過引進“鷹村田園綜合體”項目,依托村內的碉樓、民居、竹林、農田等鄉村文旅資源,探索“鎮政府+企業+村集體+村民”的共建共享模式,打造民宿組團、餐飲組團、休閑配套組團三大產品組團和一系列建筑研學和品牌節事活動等業態,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帶動村民共同富裕。
2016年,中山大學旅游管理專業碩士畢業生卓少冰來到赤坎華僑古鎮工作。經過多年發展,2024年,他將目光瞄準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具有文旅產業發展潛力的鷹村村。“我剛來的時候,這里雜草叢生,只有一條小路供村民通行,但村子鄰近赤坎華僑古鎮,村內現存宏裔樓、庭裔樓、賀喜樓3座精美碉樓和數間閑置僑房,這些資源十分難得。”卓少冰說。在赤坎鎮政府的扶持下,他與團隊一起籌備打造“鷹村田園綜合體”項目。“我們得知要打造‘鷹村田園綜合體’項目后,為項目提供政策和環境整治等方面的支持。”赤坎鎮相關工作人員說。同時,村集體提供5.33公頃(80畝)土地和閑置僑房,村民以房屋入股或參與運營,形成利益共同體。在團隊的規劃下,鷹村的閑置僑房成為鄉村咖啡館、文創體驗館,并依托碉樓打造“田園+建筑研學+露營”特色場景,推出碉樓茶咖、鄉村音樂節等體驗項目,以碉樓文化賦能業態升級,環境得到改善,村民的生活幸福感也大大增強。“傳統農房盤活多局限于低端民宿或餐飲業態,同質化嚴重,缺乏持續吸引力。‘鷹村營地’以碉樓為舞臺打造特色場景正是未來避免‘千村一面’。”卓少冰說。今年1月,“鷹村營地”試運營,吸引了眾多市民、游客前來游玩。“我們粗略統計了一下,‘鷹村營地’春節期間接待游客約5萬人次,營收達30萬元,村民也能夠通過租金、分紅、就業等多渠道增收。”卓少冰說。
塘口鎮則以僑鄉文化為核心,統籌整合13.33公頃(200畝)閑置建設土地、5萬平方米閑置房屋,打造多元化鄉村旅游新業態。其中,強亞村通過盤活閑置土地和房屋,引入主題餐飲、特色民宿等,構建“吃住行游購娛”一體化產業鏈,助力村民增收致富。文旅項目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收超200萬元,帶動村民就業超100人次。此外,塘口鎮結合“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動,科學規劃清拆區域,保留碉樓等僑鄉建筑,通過拆舊復墾閑置宅基地為旅游招商騰出空間,回籠建設資金,反哺美麗鄉村建設,并引入專業運營團隊開發旅游配套項目,形成“政府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村集體參與”的合作模式,實現資源增值與村集體經濟收入雙提升。
百合鎮儒東村立足“慢生活、微度假”定位,通過資源整合與村企合作,打造農文旅融合示范樣本,構建“慢生活”文旅生態圈。為破解“產權模糊與資源碎片化”難題,百合鎮積極收儲“禎廬”“全廬”等碉樓、民居改建村史館,串聯白鷺公園、湯邊古井等節點,構建“農田+文旅”綜合體,并聯合企業開發北堤露營生態基地,引入金桔園、嘉寶果場等特色農業項目,形成“農業觀光+生態休閑”產業鏈。通過“村企共建”模式,進一步激發內生動力,吸引青年返鄉創業,形成“能人帶頭、村民跟進”的良性循環。此外,為實現收益共享、促進共贏,百合鎮建立“村委會+村民小組”固定比例分配機制,通過統一發包閑置資源,村組資產收益同比提升40%,吸引眾多本地青年返鄉創業。百合鎮通過村組聯營制,進一步推動農村產權的再利用,村集體統一收儲、捆綁打包、統一管理,有效促進了閑置農村資源的效益最大化。近幾年,儒東村集體經濟從年收入不超過3萬元增加至超過50萬元,2024年達54.97萬元。
持續完善機制
加快盤活閑置農房僑房
未來,如何進一步做好盤活利用閑置農房、僑房工作?開平市農業農村局早已規劃好藍圖。
“我們將持續完善宅基地管理服務能力建設,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進一步指導各鎮(街)健全完善宅基地用地建房聯審聯辦制度,暢通宅基地管理業務流程。”開平市農業農村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開平市還將積極探索建立宅基地流轉制度,推動宅基地以出租、出讓、租賃、入股、聯營等方式流轉,形成閑置農房和閑置宅基地盤活利用政策,在提高宅基地利用綜合效益的同時,穩慎探索宅基地有償退出,引導“一戶多宅”村民和已進城落戶村民主動退出閑置的宅基地,并通過科技與文化雙輪驅動,增強可持續性,創新運用好農村宅基地信息管理系統。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