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航海學院學生到月山鎮開展“數字化三維農村模型構建”項目。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 敖轉優
在開平市月山鎮天湖村,一群年輕人正操控無人機盤旋升空,鏡頭下的村莊、河流、農田被精準捕捉,化作電腦屏幕上高精度的三維模型。這是廣州航海學院與開平市推進“雙百行動”的縮影——科技與鄉村的碰撞,正悄然改變僑鄉這片土地的發展軌跡。
今年,開平市以“雙百行動”為抓手,聯合廣州航海學院、江門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在數字化鄉村建設、農文旅融合、產業升級等領域蹚出一條校地合作新路徑。從三維模型里的鄉村振興藍圖,到水陸聯動的農文旅示范區,再到“雙百行動”科技港的技術賦能,高校的智慧正轉化為開平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
構建數字化三維模型
為鄉村振興裝上“智慧大腦”
“以前規劃村道,得拿著圖紙滿山跑;現在點開三維模型,連哪棵樹擋路都看得一清二楚!”月山鎮農業農村辦干部阮浩銘指著電腦屏幕上的天湖村三維模型,語氣里滿是興奮。
阮浩銘協調高校團隊走遍村莊每個角落,用科技解開鄉村治理的“密碼”。他與廣州航海學院張子文教授團隊梳理月山鎮地理信息需求,不斷根據鄉村實際情況細化無人機航測方案,啟動“數字化三維農村模型構建”項目。目前,他們已完成天湖村、大崗村3000余張航拍影像采集,生成DOM(數字正射影像圖)、DEM(數字高程模型)等4D產品。這些數據精準還原村莊地形地貌,成為農田管理、災害預警的“數字底盤”,為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產業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推動傳統農業向精細化、可持續方向轉型。
“這是月山鎮首次實現村級土地、道路、水系等資源的數字化統籌。模型建成后,就能派上大用場。”月山鎮黨委副書記葉紹聰舉例,鎮政府通過三維模型預判低洼地段,遇到臺風等極端天氣可提前轉移群眾;農技員根據模型分析土壤墑情,能指導農戶精準灌溉。
如今,這套模型正推廣至更多鄉鎮。廣州航海學院“雙百行動”駐縣服務隊隊長張海波透露,學院將為開平15個鎮(街)定制數字化解決方案,“讓每一寸土地都可計算,為鄉村振興裝上‘智慧大腦’”。
水陸聯動
打造農文旅融合示范區
“開平碉樓與村落”是世界文化遺產,如何讓這一“金字招牌”轉化為發展紅利?校地合作給出新答案——以水陸聯動破題,打造農文旅融合示范區。
“僑鄉不缺資源,缺的是整合資源的‘線’。”廣州航海學院邀請華南理工大學旅游發展與研究院院長、省“百千萬工程”專家庫領軍專家吳志才指導學校旅游專家團隊調研開平全域,圍繞“僑鄉文化活化、產業空間重構、全域旅游升級”等議題開展專題研究,系統梳理出“水陸交通設計、四鎮資源聯動”等關鍵任務。同時,以“規劃先行”為抓手,成立“水陸聯動農文旅”專項工作組,通過跨學科資源整合、跨校際協同創新,啟動《開平市水陸聯動農文旅發展規劃》編制工程,將高校智力優勢轉化為地方發展動能,推動開平市農文旅示范區從“藍圖設計”邁向“實施落地”,助力打造“僑鄉文化為魂、水陸交通為脈、產旅融合為核”的鄉村振興樣板。
廣州航海學院還精準對接地方特色產業發展需求,建立“高校采購+品牌推廣”雙輪驅動的長效幫扶機制;舉辦電商直播助農大賽,組織千名師生為“開平優品”拓銷路;將“開平優品”納入校園超市供應鏈體系,精選標志產品上架展銷,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宣傳等方式,構建“產品展示—文化傳播—消費引流”立體化推廣網絡,有效破解地方特色產品“出圈難”“銷售難”,為地方品牌發展注入高校動能。
賦能企業發展?
打造“雙百行動”科技港
在廣東華藝衛浴的PVD鍍膜車間里,廣州航海學院教授杜昊、肖景拿著色差樣品向技術員講解工藝改良方案。“專家駐廠把脈,幫我們建立了預防性質量控制體系。”該公司負責人說,相關改良方案使產品良品率大大提升。
廣州航海學院焊接研究所董春林教授團隊進駐開平中科富海公司后,針對氫能儲運裝備的焊接工藝開展攻關,為企業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持與服務。
這是“雙百行動”科技港服務企業的生動縮影。打造“雙百行動”科技港是校地合作的“重頭戲”。兩所高校系統構建多領域專家智庫與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組建44名高校專家智庫,推動水暖衛浴、專精特新企業技術升級;開展輕量化無人機遙感、智能制造升級、工業互聯網應用等科研項目,并將38萬元經費悉數投入開平,為農業病蟲害監測裝上“智慧之眼”。
“高校不能關起門搞研究。”張海波帶領團隊在開平走訪了百余家企業,促成26個項目落地。他主導的“三埠新港臨港工業規劃”獲省級優秀案例,牽頭成立開平智能制造、水暖衛浴產業學院,培養出5000名本土技術骨干。
精準對接企業技術瓶頸與創新需求,“雙百行動”科技港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升級與科技成果高效轉化。張海波表示,校地企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正為開平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科技動能。
典型案例
“魚稻共生”項目喚醒“沉睡的土地”
在開平市蒼城鎮旺崗村,昔日雜草叢生之地如今已變成規整的稻浪魚塘。隨著“雙百行動”的深入推進,旺崗村通過“魚稻共生”項目盤活700余畝撂荒地,不僅讓“沉睡的土地”煥發生機,更通過土地流轉、村民就業、文旅規劃“三步走”,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旺崗村耕地利用長期面臨“小散亂”難題:田塊分散,田基多、效益低,部分農田撂荒數十年,雜草叢生。2023年,在江門職業技術學院派駐蒼城鎮旺崗村第一書記鄒偉斌與村“兩委”的推動下,村集體瞄準土地集中流轉,引入開平市盛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企業投資+村集體協調”模式整合農田。
“統一平整后,水渠代替田基,大大提升了灌溉效率。”旺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馮啟忠介紹。項目首期投資3000萬元,流轉751.49畝土地(含638.8畝水田),租金每畝每年600元直接惠及村民,另60元歸村集體。此外,復耕385畝撂荒地,并新增124畝實際耕種面積,玉米、淮山等農作物將被打造成“蒼城優品”特色品牌。
“‘魚稻共生’項目通過重建排水灌溉系統,農田在耕種期蓄水養魚,收割期排水至渠道續養,形成‘稻護魚、魚肥稻’的生態循環。”江門職業技術學院“雙百行動”駐縣服務隊副隊長譚煦鴻介紹。
目前,項目已帶動50名村民就業,日薪達250元,部分村民通過參與管理實現月增收3000余元。“以前種地看天吃飯,現在除了收租金,還能打工掙錢,日子踏實多了!”村民李叔感慨道。
隨著首期農田改造完成,旺崗村正謀劃第二階段“文旅研學”主題開發——依托鎮海水系和良田,規劃打造“一河兩岸”景觀帶,建設沙灘淺灘、農業科普基地及劃舟體驗項目,與附近的“開平學宮”形成聯動。“今年暑期,兩所高校師生將駐村調研,打造高質量文旅研學項目,助力旺崗村高質量發展。”譚煦鴻表示。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