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百千萬工程”的壯闊畫卷上,赤坎鎮精心描繪傳統與現代交融、發展與民生共進的新時代圖景。圖為赤坎華僑古鎮。景區供圖
【鎮情概述】
赤坎鎮位于廣東省江門開平市中西部,轄區面積62.1平方公里,下轄19個行政村、1個居民社區,戶籍人口約4.3萬人,海外華僑、港澳臺同胞約15萬人,分布在46個國家和地區。赤坎鎮是全國著名的僑鄉,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首批中國特色小鎮、城鄉融合發展省級中心鎮試點、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鎮、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鎮(創先級)、省鄉村治理示范鎮等榮譽稱號,并入選廣東省鄉村振興示范鎮創建名單。
□江門日報記者 蔡昭璐 黎禹君 李淑珩
開平市赤坎鎮,這座自清初開埠的嶺南古鎮,曾是無數游子漂洋過海的起點,也承載著歸國僑胞的鄉愁記憶。騎樓長廊綿延3公里,鐫刻著波瀾壯闊的僑鄉史詩,也成就了這里“中國規模最大、界面最連續、保存最完整的僑鄉騎樓建筑群”和“江門唯一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赫赫聲名。
然而,歷史的榮光并未就此塵封。近年來,赤坎鎮乘“百千萬工程”東風,在保護與活化間探尋平衡點,以文旅興鎮、人氣聚財、消費促增,悄然上演了一場引人矚目的“三變”大戲:古鎮煥新顏成景區,村民轉身為創客,游客流連忘返變留客。一條獨具特色的振興之路,正在這片底蘊深厚的土地上鋪展開來。
騎樓如畫 游客如織
赤坎的血脈里,流淌著華僑遠渡重洋奮斗的故事。自19世紀中葉起,無數赤坎兒女背井離鄉,在世界各地拓荒謀生。
這份跨越山海的家國情懷,在20世紀20年代化作游子反哺桑梓的涓涓暖流——海外赤子傾注心力與僑資,建起600余座風格各異的騎樓,綿延3公里,成為鐫刻華僑奮斗史詩的豐碑。
2014年9月,赤坎鎮迎來發展的關鍵轉折點,在上級的關心支持下,成功引進赤坎古鎮華僑文化展示旅游項目。項目以“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重現古鎮歷史輝煌”為總體思路,致力將赤坎華僑古鎮打造成集嶺南、華僑、鄉村、休閑文化于一體的展示平臺,成為廣東乃至全國有重大影響力的文旅新地標。
十年潛心耕耘,一朝驚艷亮相。赤坎華僑古鎮項目(一期)于2023年1月實現試運營,于2025年1月正式運營。該項目運營團隊持續發力,不斷引入活水:文保展示、非遺工坊、精品民宿、地道美食、沉浸式演藝等新業態、新場景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創新性地采用“固定租金+營業額分成”的靈活招商模式,極大激發了商業活力,吸引了眾多優質項目入駐。今年1—5月,赤坎華僑古鎮接待游客179.63萬人次,同比增長20.16%。
目前,古鎮“磁場效應”正日益凸顯:成功承辦中國(江門)僑鄉華人嘉年華等活動,吸引熱門影視綜藝《全員加速中》《開始推理吧2》《風與潮》紛紛聚焦。
如今漫步古鎮,處處生機盎然。近200個文化體驗、特色商業項目星羅棋布,14家風格各異的酒店民宿為游客提供舒心落腳點。《歸途》《紅色婚禮》《摩登時代》《火秀》等精心打磨的沉浸式演藝,讓游客深度感受古鎮的獨特魅力與傳奇故事。“今年暑期,我們將重磅推出大型水景演出《水秀》,讓游客的體驗再升級!”赤坎鎮黨委書記梁杰釗說。
活力蔓延 產業生根
古鎮的繁榮,如同強勁的引擎,迅速輻射至周邊村落。赤坎鎮深知,鄉村振興絕非單點突破,必須全域聯動。依托古鎮項目的巨大牽引力,赤坎鎮精準施策,推動紅溪、石溪、永堅、樹溪等村落組團發展農文旅產業。
成果逐步顯現:赤坎鎮所在的“邑美僑鄉世遺風韻”鄉村振興示范帶入選省十大鄉村振興示范帶。古鎮周邊35個自然村基本完成美麗鄉村建設,蝶變出一批特色精品村、美麗宜居村和干凈整潔村。
其中,紅溪村的蛻變尤為亮眼,經過塘基煥新、雨污分流等系列工程,其面貌煥然一新,成功入選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很多游客來這,以為是赤坎華僑古鎮景區的延伸呢!”紅溪村黨支部書記關金源言語間滿是自豪。
村民的感受最真切。“以前村里雜草叢生,冷冷清清,現在環境變美了,年輕人也愛回來了。”紅溪村委會鷹村村小組的村民譚阿姨高興地說。
村容村貌是基礎,產業興旺才是關鍵。赤坎鎮引入農文旅投資商,在鷹村村傾力打造“鷹村田園綜合體”,聚焦精品民宿、特色餐飲、露營等特色業態。
今年初,作為綜合體首個開始運營的項目,“鷹村咖啡營地”巧妙依托當地碉樓資源,推出“田園+建筑研學+露營”的獨特體驗,迅速引爆人氣。“粗略統計,春節期間吸引游客約5萬人次,營收達30萬元。”項目負責人卓少冰介紹,“村民通過租金、就業多渠道增收,環境美了,腰包鼓了,幸福感自然強了!”營地旁的餐廳正加緊建設,未來還將配套民宿,鄉村產業的“雪球”正越滾越大。
如今,穿行于赤坎鎮的鄉間道路,滿目蔥蘢,村容整潔。社交平臺上,網友們熱切分享著赤坎鎮的游玩攻略,這座僑鄉古鎮,正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鄉村旅游版圖上冉冉升起的新星。
人才反哺 煙火升騰
赤坎鎮深知,發展的密碼藏在人才之中。為此,赤坎鎮打出一套引人育才留才的“組合拳”。
筑巢引鳳,讓創意生根發芽。以赤坎華僑古鎮為龍頭,吸引華僑新生代和本地青年投身文旅全鏈條創業,讓這里成為夢想的“溫床”。同時,建立人才信息庫,實施鎮領導聯系高層次人才制度,通過走訪懇談傾聽訴求;持續擦亮“僑才薈”服務品牌,建設引才驛站與人才公寓,營造安心安業的宜居環境。
香港理工大學博士卓少冰的故事,正是赤坎鎮引才誠意的生動注腳。在政府政策與資金扶持下,卓少冰與團隊在鷹村村成功打造田園綜合體。“鎮政府不僅解決公廁、變壓器等基礎設施問題,還積極爭取資金幫建游客中心。”卓少冰表示,他已深深愛上這片土地,決心在此深耕文旅事業。
年輕人的涌入,為古鎮注入澎湃的新活力與新思維。在鷹村村,特色餐飲店、精品民宿正在陸續建設……這些新業態巧妙串聯起碉樓、竹林、農田等鄉村元素,編織出多元化的文旅圖景。
村民的感受最具說服力。“我家就在‘鷹村咖啡營地’后面,節假日游客絡繹不絕,看到大家這么喜歡赤坎鎮、喜歡我們村,我打心眼里高興!”譚阿姨笑著說。
如今,赤坎鎮正執文化之筆,蘸創新之墨,在“百千萬工程”的壯闊畫卷上,精心描繪傳統與現代交融、發展與民生共進的新時代圖景,處處洋溢著青春的朝氣與奮斗的煙火氣。
赤坎鎮黨委書記梁杰釗:
錨定農文旅融合 繪就城鄉共富新圖景
赤坎鎮緊抓“百千萬工程”核心任務,以省級城鄉融合試點中心鎮建設為引擎,深入實施“一核一區一帶”規劃,依托赤坎華僑古鎮、開平不夜城等標桿項目,全力構建農文旅產業生態圈,加速向縣域副中心能級躍升,持續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繪就城鄉共富新圖景。
強基固本,鎮村煥新顏。我們高標準完成典型鎮規劃編制、美麗圩鎮“七個一”項目,攻堅污水、垃圾、公廁“三大革命”及“六亂”治理,基礎設施全面升級,圩鎮面貌煥然一新。如今的赤坎,路通燈亮河清,古鎮文旅紅火,新區日新月異——群眾最直接的感受是:游客來了不想走,村民在家能致富。
產業驅動,融合促振興。我們深挖潛力,做強赤坎華僑古鎮,做旺開平不夜城,打造農文旅發展高地。充分發揮古鎮的“火車頭”效應,聯動周邊村組團發展,孵化鄉村酒店、精品民宿、露營地等新業態,串珠成鏈,激活鄉村產業。
精準破題,升級“留客”能力。我們針對當前住宿短板,今年重點突破古鎮周邊鄉村酒店建設,引入中高端品牌,推動游客從“一日游”向“深度游”“多日游”轉變。同時,加大招商力度,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特色農業、鄉建研學、特色餐飲等項目,持續提升服務品質與體驗。
展望未來,赤坎鎮將強化統籌,優化旅游線路設計,實現資源互補共享;深化聯動各景點,精心打造僑鄉文化深度游品牌,全力推動赤坎華僑古鎮聯合開平碉樓文化旅游區申報世界級旅游景區,助力開平打造“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的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