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應對市場環境變化,紅日制衣在技術研發、管理模式、人員結構等方面持續加大投入,以此推動企業實現轉型。
“目前,開平紡織服裝企業普遍面臨‘四大困局’:一是高度依賴單一市場,出口目的地主要集中在歐美等地;二是經營方式仍相對比較單一,以加工貼牌為主;三是供應鏈結構不健全,缺乏高效響應體系;四是用工困境日益突出,招工難、技工荒已成為影響生產穩定的關鍵因素。”在日前由五邑大學和開平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四十載織夢育英才 大灣區聚智謀新篇”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會議暨開平市紡織服裝招商推介會上,業界人士表示。
面對發展困局,開平紡織服裝產業如何破局、尋找轉型新路?
會上,來自政、產、學、研各界人士就開平紡織服裝產業發展趨勢與挑戰,如何擺脫低附加值路徑依賴,構建更具韌性和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進行分享探討,釋放出開平紡織服裝產業重塑信號。
文/江門日報記者 劉嘉猷 嚴建廣 圖/企業提供
主動轉型
打破過去“被動等訂單”局面
開平作為“中國紡織產業基地”,當地的紡織服裝產業早在20世紀初便萌芽,并在此后的百余年間不斷發展壯大,成為開平三大傳統支柱產業之一。2024年,開平紡織服裝產業工業總產值達105.46億元,占據江門半壁江山。
然而,正如會上業界人士所言,“過于依賴訂單”仍是開平紡織服裝企業的普遍現象,這也導致產業發展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制約。
從被動等待訂單,轉變為主動設計產品、制訂生產模板、輸出統一標準,開平市紅日制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紅日制衣”)的轉型之路探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紅日制衣早期主要為歐美市場做外貿代工,員工規模曾超過千人。近年來,隨著關稅政策變化、海外訂單波動、人工成本上升,企業生產規模不斷收縮,面臨轉型壓力。自2023年起,紅日制衣正式踏上轉型之路。一方面,企業持續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將總部扎根開平,集中精力開展產品開發、標準制定、品牌銷售工作;另一方面,把制造環節通過技術輸出的方式,外包給具備相應條件的合作工廠。
紅日制衣總經理黃國彬介紹說,為實現標準化生產技術,企業積極與五邑大學開展合作,系統化解決縮水率控制、洗水工藝模板等技術難題,通過建立統一的產品數據庫,實現全球范圍內不同工廠對生產標準的無差別執行。“掌握標準化生產技術,企業可與海外工廠開展合作,由企業輸出技術,海外工廠負責生產,在海外布局方面更加游刃有余。”他說。
政策支持
改變“單打獨斗”產業布局
目前,開平全市擁有奔達紡織、銀都拉瑪、信迪染整、紅日制衣等規上紡織服裝企業59家,其中年產值10億元以上企業2家,并擁有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家,已形成從原材料生產、紡紗、織布,到染整、制衣、洗水的完整產業鏈,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業界、政府部門等方面也反映,“單打獨斗”的產業布局對開平紡織服裝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亦是不小的制約。“產業鏈相對完整,但是企業與企業之間、上下游企業間的信息互動等還存在差距,抱團發展還存在不足。”一位政府部門人士表示。
“企業在困局中尋找轉型新路,政府需加強政策支持和平臺搭建。”有與會專家表示。
紡織服裝企業相對集中的長沙街道,近年來積極探索破局之路,著力改善產業布局。長沙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陳炳欽在會上介紹,為支持開平市和街道轄區紡織服裝產業發展,長沙街道開元工業園規劃用地面積200公頃(3000畝),已建成區100公頃(1500畝),引入信迪、裕進、裕泰3家規上印染企業。“我們在園區建設了日處理量達1.9萬噸工業尾水的深度凈化處理站,近期處理量將擴容為3.5萬噸/日,消除企業在園區發展的污水處理后顧之憂。”他說。此外,長沙街道針對企業關注的技術、用工難等問題,一方面,著力完善園區及周邊教育、醫療、商業、娛樂、住宿等生活配套服務,另一方面,依托五邑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開平兩所中職院校等在高素質專業人才、技術工人方面提供強大支撐。
尋求突破
加快智能化數字化步伐
會上,業界人士、專家為推動開平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意見建議。
開平市紡織服裝協會會長余榮沾表示,在新時代背景下,企業面臨全新的發展要求,必須構建新的生產模式,摒棄過去傳統低效的生產方式,引入智能化、數字化技術,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同時,企業必須形成新的運營思路,從以產品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轉變,優化供應鏈管理,增強市場響應能力。此外,企業要在品牌建設、市場拓展、人才培養等多方面開拓新路徑。
廣東省紡織工程學會正高級工程師劉干民建議,加快智能化、數字化轉型步伐,推動價值競爭替代價格競爭,促進企業從被動接單轉向品牌矩陣發展,搶占新材料研發應用新賽道。“傳統產業不等于低端產業,要用創新思維推動轉型升級。”劉干民表示。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