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彩微全身心投入家鄉文旅事業發展中,致力于傳播家鄉文化。
昨日,記者從團開平市委獲悉,2025年開平市大學生暑假“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已完成招募。活動自啟動以來,持續為返鄉大學生搭建起與家鄉聯系的實踐橋梁,讓更多高校學子在家鄉的廣闊舞臺上找到參與感、歸屬感和成就感。
隨著一批又一批青年在實踐中留下腳印,他們的選擇和行動,也給更多高校畢業生留下一個值得思考的答案:為什么要回家鄉、如何在家鄉實現發展。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 劉嘉猷
返鄉成為新契機 助力青年在實踐中成長
對于大學生來說,“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是一個重新審視和參與家鄉發展的機會。通過參加“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越來越多大學生得以深入了解家鄉的發展需求,在實踐中探索自身的發展方向。
謝健燕的“返家鄉”社會實踐經歷始于2020年大學暑假。彼時,她作為干事參加了開平市大學生成長促進會的系列志愿服務和實踐項目。后續,她又參與團開平市委組織的實踐活動,策劃“民政暖流”等公益活動。在這一過程中,她通過活動執行與宣傳稿撰寫等實踐積累了寶貴經驗,也認識到家鄉為青年提供的發展空間。
“在大學生成長促進會和團委的實踐經歷讓我更早接觸社會工作,提前認識家鄉發展的機會與需要。”謝健燕說。2023年畢業后,她收到赤坎國際旅游度假區人力資源部的錄用通知,回到家鄉工作。
返鄉青年譚彩微如今在開平市文旅創業孵化基地擔任文案策劃工作,2022年她也有過“返家鄉”社會實踐經歷。譚彩微表示,在這一過程中,她收獲了許多寶貴經驗,結識了不同專業和學校的同學,這些經歷極大拓寬了她的視野,增強了她的自信心。
從初期的志愿者,到后來逐步承擔更為重要的工作,譚彩微的“返家鄉”社會實踐經歷與職業生涯緊密相連。“那個暑假異常忙碌,每天都安排得滿滿當當,正是這些經歷,讓我對家鄉發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積累了許多組織策劃活動的經驗。”她從普通志愿者成長為團隊重要一員,逐步積累了公共演講、活動策劃等方面的能力。
從實踐走向職場
青年找到“留下來的理由”
“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遠不止于增添一次服務經歷、一段工作履歷,它更為青年提供了一個重新認識家鄉、深入了解地方特色、明確自我定位的寶貴契機。參加“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后,越來越多青年選擇回到家鄉發展,這并非“退而求其次”的選擇,而是因為他們在活動中找到“留下來的理由”。
在外求學的張錦濠,通過參加“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打破了家鄉“發展緩慢”的固有印象。他意識到,開平的發展速度雖然不及大城市,但這里更需要青年力量的注入。“我渴望歸屬感,也想為家鄉貢獻一份力量。”如今,張錦濠在本地一家建筑企業擔任現場協調與資料管理等工作,正是“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讓他看到了家鄉的變化,堅定了他留在家鄉發展的決心。
譚彩微從初入大學時渴望“走出去”,到后來主動選擇在開平“留下來”,她的心態發生了明顯變化。“以前總覺得家鄉太小、發展平臺有限,真正深入了解之后,才發現家鄉的文化底蘊和發展潛力遠超我的預期。”如今,譚彩微正全身心投入家鄉文旅事業發展中,致力于將家鄉文化傳播給更多人。她說:“在這里,我既有歸屬感,也有實現自我價值的滿足感。”
謝健燕則表示,“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對她在開平找到心儀的工作有很大幫助,一方面培養鍛煉了她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讓她的工作履歷更加豐富。“我也曾向大城市的公司投過簡歷,但是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不斷加快的生活節奏讓我望而卻步,也讓我重新思考什么是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謝健燕說,開平市近年來出臺的青年就業補貼政策和不斷完善的實踐平臺,是她選擇回鄉的重要因素。
“我們開展‘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旨在打通高校學子和家鄉之間的信息壁壘、認知差距,真正把家鄉的發展機會呈現給高校學子。”團開平市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是引導青年深入社會、了解基層、走進家鄉的長效機制。“未來,我們將持續拓展社會實踐與就業創業聯動平臺,推動實踐成果向返鄉就業轉化,讓‘回鄉’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選擇。”該負責人說。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