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塘口鎮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推動塘口墟發展,實現“每個角色都沒有缺位”。 塘口鎮供圖

塘口墟在10余年間,實現從“空心村”到活力社區的轉變。 塘口鎮供圖

濃郁的鄉村氛圍中,青年們通過交流活動聚在一起,激發創業創新活力。 塘口鎮供圖

李繼津見證了塘口墟的變遷,也參與了塘口墟的改變。 受訪者供圖
8月2日,由江門市委宣傳部指導,香港知名導演高志森電影工作室、開平市塘口鎮與中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打造的“中投高志森(塘口)創意/電影工作室”在塘口鎮正式簽約成立。
今年5月,江門市委宣傳部立足大眾、面向大眾,在塘口打造“僑鄉新大眾文藝社——廣東網絡文學(江門塘口)青創孵化中心”,并啟動“IE公社”項目。兩個多月時間里,已有30多位來自上海、新疆、湖南及省內的“網文大神”到此扎根。
今年以來,《人民日報》等中央省市媒體以“廣東江門市塘口墟社區探索鄉風文明建設新路徑,2000余名‘新塘口人’扎根活力土壤”等主題,聚焦今日的塘口墟。
塘口墟,這個有著百余年歷史的僑鄉舊墟,曾輝煌一時,也曾因人口流失嚴重、僅剩9戶人家而幾近淪為“空心村”。然而,如今,這里卻成為眾多青年人創業創意就業的熱土,更成為各界關注的熱點。
10余年間,塘口墟是如何擺脫困境的?塘口墟的發展變化,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的背景下,給鎮域發展帶來怎樣的思考和啟示?
江門日報記者 嚴建廣
A
十余年磨一劍
帶來集中式噴發
“塘口墟能夠吸引眾多青年人集聚,有今天的活力,被各方面關注,不是偶然,而是這里10余年來長期發展成果的集中式噴發。”塘口墟鄉舍再構的主理人李繼津說。
2011年,尚在讀大學的李繼津就開始作為“倉東計劃”的參與者來到塘口鎮,參與開平鄉村遺產保育項目。大學畢業后,李繼津選擇留在塘口,依托“倉東計劃”“塘口社區計劃”等項目,繼續參與開平鄉村遺產保育,幫助村民修復和保育碉樓及村落。2016年,李繼津和團隊發起塘口社區活化計劃,把塘口墟一間已倒閉的機械廠改造成國際青年旅舍——塘口國際青年空間,成功打造了“七夕等墟”“四季食堂”等珠三角地區鄉村活化的現象級活動。10余年間,李繼津見證了塘口墟的變遷,也參與了塘口墟的改變。
如今,在塘口鎮塘口墟社區,和李繼津一樣的“新塘口人”有2000余名,57個青年團隊在這里扎根,他們中,有返鄉青年和當地居民,也有從南京、貴州、港澳地區等遷過來的。
這些青年團隊從事的行業涵蓋服務業、文化及文創產業、生態農業等,為塘口墟、塘口鎮乃至周邊地區注入了強勁的活力和經濟動能:廢棄糧倉變身文化地標,百年碉樓變身網紅民宿,舊校舍里飄起咖啡香,老廠房中躍動青春音符;音樂節、生活節等輪番上演;研學營地、民宿集群、非遺工坊等業態欣欣向榮。
B
一張藍圖繪到底
青年人才吃下“定心丸”
塘口墟從一度沉寂,到今日的集中式噴發,有著怎樣的“秘密”?
在采訪中,從塘口鎮黨委相關負責人,在地項目主理人,到塘口規劃建設的參與者、見證者,大家不約而同地認為,首要的一點就是“一張藍圖繪到底”。
“塘口鎮的資源就放在那里,2007年至2017年,開平碉樓與村落申遺成功之后的十年,塘口鎮的發展并沒有太大變化。”塘口鎮黨委副書記曹雪芬說。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當時的塘口鎮領導班子敏銳地感覺到,塘口新的發展機遇來了。”曹雪芬說。
依托當地資源優勢,塘口鎮順勢而為,提出發展旅游業的戰略。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2018年以來,塘口鎮接連編制了美麗鄉村建設、文旅產業發展、典型鎮村建設等涉及多個方面的規劃。塘口鎮歷屆黨委、政府以“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定力,明確鄉村振興目標路徑,確保發展方向不偏、節奏不亂。
“在我看來,從2018年到2020年,塘口墟和塘口鎮的發展是1.0版本,主要是做了各方面的規劃。2020年,在繼續完善規劃的同時,塘口墟和塘口鎮的發展也進入2.0版本,從文化建設、基礎建設等各個維度,在物理層面逐步確定發展基調,地方政府也推動了一批真正優質的、對地方文化以及整個發展規劃有益處的重點項目落地。到2023年11月,先鋒天下糧倉書店正式落地,塘口墟發展開始進入3.0版本。”李繼津說。
“塘口墟和塘口鎮發展到今天,它的樣子絕不是七八年前就能想到的,這期間有很多思路和想法都調整了。時代發展太快,我們沒有辦法對很多具體事務做很詳細的規劃。但是,塘口能夠走到今天,恰恰是規劃先行的結果。塘口的發展是有藍圖的,總的方向和定位,這么多年發展下來基本沒有變,歷屆黨委、政府‘一張藍圖繪到底’,這很難得。”幾年前從廣州來到塘口鎮工作,見證近年來塘口墟和塘口鎮變化的卓益顧問鄉村研究中心負責人劉世游說。
李繼津表示,正是因為近年來塘口鎮歷屆黨委、政府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不斷地疊加內容、夯實基礎,從政策層面給已經和計劃在塘口墟和塘口鎮創業就業的青年人、團隊吃了“定心丸”。
C
打造生活化社區
重塑舊墟發展底色
扎根塘口墟3年多的青年創客、無名營造社建筑創意總監馬禹,現在習慣早晨在田間打一套八段錦,到集市吃完早餐后,再開始每天的工作。傍晚時分,他或漫步于田間地頭,或與伙伴們小酌閑聊。“塘口墟讓大家感受到松弛的氛圍,這里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設計藝術團隊,大家經常舉辦正式或者非正式的交流活動,這種狀態太好了。”他說。
“塘口這里比較安靜,也很有人間煙火,而且很有氛圍,對我們的創作很有幫助。”“IE公社”社員成麗萍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這樣表示。
近年來,通過構建“原鄉人、新鄉人、歸鄉人、旅鄉人”四類人群共生共榮的生態,塘口墟打破了傳統鄉村的封閉性,形成了開放包容的社區文化。
“塘口墟能夠成為關注的熱點,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這里除了有文藝氣息外,還有很多鄉村缺乏的‘煙火氣’。”劉世游說。
在馬禹看來,選擇在塘口墟發展的青年,“能留下來就是因為喜歡這里的生活狀態”。
如何吸引青年人,讓青年人愿意來、留得住?塘口鎮一直在思考、探索、實踐。由鎮一級投入資金,打造人才驛站、人才公寓、人才飯堂,設置多功能會議室、休閑餐吧、公共廚房等空間。建設人才農場,為青年人提供鍛煉自我的勞動場所。在傳統節日里,塘口鎮組織青年和當地居民一起舉辦端午包粽子、中秋節做月餅等活動,讓青年了解當地、融入當地,也讓當地人了解青年、關注青年。
如今,塘口鎮的人才飯堂每天基本都坐滿;塘口鎮人才公寓二期已經住滿了,三期馬上開工建設,在傳統節日舉辦互融活動已成為常態。
青年人才在一個地方不僅要安居,更要樂業。近年來,創新創業人才入駐塘口墟,可享受“首年免租+全鏈條創業服務+補貼”(最高按投資額30%補貼),讓初創團隊“零負擔”起步;針對電商創業者,塘口鎮的“友好值”拉滿——文旅創業孵化和農村電商基地可以提供3年場地免租金、免物業費,并提供一站式創業服務、外出交流學習機會等,為青年人才創業就業提供保障。
“一直以來,我們和地方政府有一個共識,塘口墟不能夠往純商業、純景區的方向走,而是一個活生生的能夠容納各種青年人才、鄉村實踐者和原住民的生活社區。從現在的發展狀況看,這個目標正在逐步實現。”李繼津說,“這也得益于塘口本身就具有的包容精神。”
D
堅持共建共治共享
“每個角色都沒有缺位”
“我們認識到,一個地方的發展,只靠政府和落地的項目、企業,是行不通的,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參與。”曹雪芬說。
從塘口墟和塘口鎮發展規劃開始,塘口鎮黨委、政府就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引導村民、企業、社會組織等融入發展大局,通過利益聯結機制等帶動群眾參與產業發展、治理創新。
發揮政府兜底作用。近年來,塘口鎮重點負責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道路、水利、公共服務等配套,以“帶頭建設”的擔當筑牢鄉村發展硬件支撐。
堅持專業人做專業事。近年來,塘口鎮屬平臺公司專門負責旅游項目的開發、旅游資源的統籌、旅游項目的招商、落地,以及旅游項目落地之后的相關服務。通過鎮屬平臺公司,塘口墟在引入項目時大部分可以做到優中選優,還有一些村民自建的項目,既把握住了產業發展的大方向,也實現了業態的多樣性。
把各方面力量凝聚起來。在塘口墟的規劃建設中,塘口鎮發起成立墟里活化委員會,該委員會的成員包括在地學者、社區計劃發起者、青年人才、建筑規劃、鄉村建設、純商業體經營者、當地居民等各個方面的代表。塘口墟“IE公社”項目啟動后,由本地專家、在地青年代表、村居干部代表組成的塘口鎮“IE公社”青年共建管理委員會隨即成立,讓在地創客從“到訪者”化身“共建者”。
“在這里,每個角色都沒有缺位,大家各自發揮功能、力量,又共同議事,一起來探討塘口墟發生的事,以及接下來該怎么往下推進。”李繼津說。
對于青年人才,塘口鎮更“高看一眼”。“一個地方是否有活力,就在于能否抓住有創造力、有想象力的青年人才。塘口墟今天的特色、亮點,可以說,就是來源于每個項目主理人自身的特色、亮點。沒有這些‘人’,塘口墟的特色、亮點也就不存在了,這才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曹雪芬說。
如何發揮青年作用,讓青年“反客為主”?塘口鎮成立了“鄉村風貌委員會”,鼓勵青年以“新村民”的身份參與鎮村規劃。同時,創業團隊能夠直接對接鎮屬文旅公司,“公私合營”共享分紅,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在合作奉獻中分享鄉村發展帶來的紅利。創新的思維、靈活的機制和高效的執行力,為青年社區注入新的活力。塘口鎮還發揮在地青年的作用,以才引才,不斷壯大青年人才隊伍、團隊。
大量“新塘口人”從四面八方來到這座百年舊墟,也給它帶來源源不斷的創意和活力。“村里人的觀念明顯發生了變化。比如,對由村集體統籌村民小組資源發展經濟的做法,一些村民小組長從過去的抵觸、不支持,到現在主動提出讓村集體統籌盤活。”塘口鎮宅群村黨支部書記方曉瑩說。
廣東農村政策研究中心專家陳志國、余建斌在《開平塘口“四個閉環”推動鄉村振興發展模式》一文中總結認為,塘口鎮在發展中“充分發揮了人在改革過程中的作用,針對黨員、干部、鄉親和群眾的特點,分別進行合理利用,突破了傳統以單一宣傳來調動村民積極性的做法,創新了調動村民積極性的機制。”
E
激發社區內生力
打造可持續“現代化鄉村社區”
當百年舊墟發展駛入良性軌道,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長久繁榮?
“進入3.0版本發展時期的塘口,重點在于從文化層面上讓這個空間有靈魂。”李繼津表示。
江門市委宣傳部作為“百千萬工程”對口幫扶塘口鎮的牽頭單位,響應“百萬英才匯南粵”計劃,立足塘口鎮的特點和實際,充分發揮宣傳文化工作優勢,今年5月,在塘口墟啟動“僑鄉新大眾文藝社”以及“廣東網絡文學(江門塘口)青創孵化中心”建設。此后,又創新謀劃啟動“IE公社”項目。
“數字時代為鄉村提供了新機遇。”江門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高鋼華說,“IE公社”與“無界創客”計劃就是為了吸引具有創新思維、跨界能力的創客來到塘口鎮,以網絡文學為支點,在塘口鎮全力打造“僑鄉新大眾文藝社”與“IE公社”,構建“數字文化小鎮”。
在馬禹看來,塘口墟和塘口鎮的發展,“從0到1是政府的很好引導,從1到N到100,則需要社區的主體,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形成自己的生命力”。
目前,在塘口墟,青年人才、青年團隊自發地策劃各類活動已成為常態。通過這些活動,大家達成一些共識,如商家之間怎么管理、怎么加強互動等,并形成初步機制或方案。
日前,由“IE公社”主導策劃的“文明Yeah(夜)集,IE引力場——豐收共享,聯動共贏”在塘口墟順利舉辦。活動中,商家與社員暢所欲言,分享經營需求與資源優勢,雙方圍繞農產品推廣、社區服務優化等方向展開深入探討,挖掘潛在合作機遇。
“通過活動,既體驗到豐收的樂趣,又能和商家面對面交流,說不定未來還能一起開展更多合作項目!”參與活動的“IE公社”社員分享感受時說。塘口墟商家也對此次活動贊譽有加,他們表示,“IE公社”搭建的交流平臺,有效打破了信息隔閡,為雙方合作打開了全新局面。
而塘口鎮也正進一步深挖資源稟賦和特色資源,以“塘口十三邀”深度串聯“四墟六(類)村三平臺”。“四墟”指潭溪墟-重振文化僑墟、舊墟-江澳青年文創基地、龍和墟-服務產業生活配套區、四九墟-本地村民商服集聚地,“六(類)村”指強亞、宅群、以敬、北義、裡村、潭溪等典型村,“三平臺”指優創平臺、景地平臺和雙創平臺,以求在全鎮范圍內建成一個更大的生活化社區。
此外,塘口鎮正積極探索建立長效機制,希望通過制度把現在一些好的做法堅持下去,將來,不會因為人事的變動,而改變塘口的發展方向。
“我理想中的塘口,未來應該成為一個宜居宜業、開放包容、多元豐富的地方,在這里,不是100個人每人只來1次,而是1個人能夠來100次。”曹雪芬說。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