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政策文件看起來專業又復雜,比如,某項費用征收就分為十幾種,即使是對于我們專門研究這方面的人士來說,也感覺復雜、難掌握,要讓那些缺乏專業知識的企業經營者搞明白,就更難了。”在近日開平市某部門組織的交流座談會上,一位人大代表的發言道出了許多企業經營者的心聲。這種因政策語言專業性強、解讀不到位而產生的“信息差”并非個案,而是政企信息不對稱的一個典型縮影。筆者在日常采訪、交流中,也不時聽到類似的聲音,遇到類似的情況。
這種政企信息不對稱,一是消減了政策紅利,當企業因理解偏差無法充分享受政策優惠時,原本旨在扶持企業發展的政策就難以發揮應有作用。例如,某高新技術企業因誤讀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未能享受應有的稅收優惠,導致研發投入減少。二是滋生中介亂象,部分機構利用信息不對稱提供有償服務,甚至誤導企業。例如,某企業就因為交由中介機構申報材料,導致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三是企業因誤解而產生“政府不作為”的負面印象,損害政府公信力,也損害營商環境與市場主體信心。
出現這種“信息差”的?根源?,一是政策文件使用大量專業術語,而相關職能部門在宣講時照本宣科,對于非財務專業人員的企業經營者來說,難以理解,更難落實。二是宣傳方式僵化,常采用發放紙質文件、舉辦大范圍政策解讀等“填鴨式”宣講,缺乏針對不同行業、規模企業的差異化解讀。三是反饋機制缺位,政企雙方缺乏有效溝通渠道等。
如何更好地解決“信息差”?筆者認為,一是職能部門要熟悉了解企業經營者的真實情況,采用企業經營者易懂的語言解讀政策。二是部門可以結合身邊發生的本地企業案例,制作“政策應用情景劇”等,通過案例教學,讓企業經營者更易了解。三是推廣開平市“我到企業做高管”活動,政策執行者(部門)深入企業生產一線,了解企業真實情況。四是建立政策落實跟蹤反饋機制。
讓政策語言“接地氣”,讓企業真正“用得上”。只有每一項政策都能轉化為企業經營者看得懂的“操作指南”,才能真正釋放市場主體活力,這需要政策制定者(執行者)放下身段,企業主動參與,共同搭建理解之橋。 (嚴建廣)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