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國慶中秋“雙節”期間,精彩節目在赤坎華僑古鎮接連上演。 赤坎華僑古鎮供圖
□江門日報記者 劉嘉猷
今年國慶中秋“雙節”,位于江門開平的赤坎華僑古鎮憑借深厚的僑鄉文化、豐富的沉浸式活動和精細化服務,吸引了八方游客,成為江門推進“百千萬工程”、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開平市以“園區模式”系統推進世遺風韻農文旅融合發展產業園建設,將赤坎華僑古鎮和周邊碉樓景區、美麗鄉村串珠成鏈。國慶中秋“雙節”,游客不僅領略了僑鄉獨特的世遺風韻,還通過一系列節慶演藝,沉浸式感受家國情懷與華僑文化的魅力。
從“觀光者”到“參與者”
國慶中秋“雙節”期間的赤坎華僑古鎮,處處洋溢著動人的“中國紅”。讓“中國紅”承載家國情懷,是赤坎華僑古鎮的核心主題。
為強化游客的體驗感,古鎮將厚重的華僑文化與熱烈的國慶中秋氛圍巧妙融合。白天,《摩登時代》《啟航》等沉浸式劇目在百年騎樓街區實景上演,生動再現了華僑遠渡重洋的奮斗史;夜晚,《歸途》《紅色婚禮》《南樓!南樓!》等實景演出以碉樓為幕布,結合非遺打鐵花、火壺與煙花,演繹僑鄉兒女的革命熱情與家國情懷。來自廣州的游客陳先生一家五口在觀看兩場演出后感慨地說:“《紅色婚禮》的情節讓人熱淚盈眶,孩子邊看邊學歷史,上了一堂生動的研學課。”
除了劇目沉浸體驗,古鎮在場景營造上也做足“紅色文章”。和平廣場的巨型愛心藝術墻、赤子廣場的愛國標語互動區、騎樓街區連綿的紅色旗海,與10萬株盛開的三角梅相互映襯,形成極具感染力的“中國紅”打卡氛圍。“雙節”期間推出的“當紅不讓”音樂會、萬人紅氣球放飛活動,以“共唱紅歌+氣球騰空”的儀式感設計,點燃游客的愛國情懷。
“我們希望游客在古鎮從‘觀光者’變為‘參與者’。”赤坎華僑古鎮相關負責人表示,國慶中秋“雙節”,景區通過延長營業時間、增加演藝場次,并輔以全域消殺、提供驅蚊用品等細致服務,讓游客慢下來、住下來、深體驗,將古鎮從“旅游目的地”打造成“過夜目的地”,變“流量”為“留量”,實現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
此外,國慶中秋“雙節”,古鎮還特邀吉尼斯世界紀錄保持者、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帶來雜技、英歌舞、醒獅等演出,并免費向游客發放40萬份國慶主題禮品,以增強互動性與節日溫度。“游客在這里能體驗到古鎮不僅僅是一座‘建筑博物館’,更是一本可讀、可感、可共鳴的‘僑心史詩’。”該負責人表示,古鎮借助靈通電話公司、關族圖書館等歷史場景陳列,以及全天候的沉浸式演藝動線,讓游客在游覽中理解華僑“從封閉走向世界”的奮斗精神,將華僑的赤子之心與當代國民的愛國之情緊密相連,使古鎮成為游客心中的“精神家園”。
從“單點發力”到“系統運營”
近年來,開平市借鑒工業園區發展思維,整合塘口、赤坎、百合、蜆岡四鎮資源,組建世遺風韻農文旅融合發展產業園,進行統一規劃、整體開發,設立管委會統籌三級資源,由開發公司聯動各方,推進配套設施建設。
在這一系統規劃下,赤坎華僑古鎮作為核心項目,其發展獲得了強大支撐。古鎮與周邊碉樓景區、美麗鄉村串聯成線,形成了強大的資源協同效應。這種“園區化”運作,打破了行政區劃限制,實現了資源優化配置和產業集聚,為古鎮的持續繁榮提供了堅實的平臺基礎。
數據顯示,今年1—8月,開平全市接待游客數量與旅游收入均實現高速增長,古鎮在此期間累計接待游客超255萬人次,同比增長近14%。
從“門票經濟”到“產業經濟”
以赤坎華僑古鎮等項目為龍頭,開平市深植“集群理念”,不斷培育農文旅融合的“生態圈”。這里不再僅僅依賴門票收入,而是著力構建豐富的消費矩陣。以古鎮為例,該景區引進218個商業服務項目,涵蓋了僑鄉特色餐飲、精品民宿、文創紀念品和田園咖啡等多種業態,全面滿足了游客的多元化消費需求。
國慶中秋“雙節”,與朋友一同前來古鎮游玩的許女士表示,古鎮不僅生態環境宜人,消費場景也十分多元。“從僑鄉特色小吃到精品咖啡、文創手信,各類業態很齊全,很適合年輕人休閑打卡。”她特別提到,古鎮的風景優美,拍照非常出片,自己在社交平臺分享游玩照片后,不少朋友也主動詢問地點,計劃前來體驗。
同時,開平市創新組建農文旅融合發展產業大聯盟,整合上下游資源,推動“文旅+”業態蓬勃發展,通過推廣“村企合作”模式,將文旅產業鏈延伸至餐飲、民宿、農產品等領域,直接帶動返鄉就業崗位800余個。鷹村田園綜合體、鄉村創意空間等新項目的落地,進一步催生了鄉村民宿、建筑研學等新業態。
夜幕降臨,古鎮燈火璀璨、游人絡繹不絕。“當紅不讓”音樂會精彩上演,將節日氣氛推向高潮。古鎮的蝶變,正是開平市立足世遺資源,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動寫照。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