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5年嶺南科技創新論壇在開平市舉行。論壇由廣東省科協主辦,廣東省食品學會、廣東省紡織工程學會承辦,開平平行論壇以“構建開平食品、紡織產業新格局,培育壯大傳統產業新質生產力”為主題,聚焦紡織與食品兩大支柱產業,匯聚政產學研各界智慧,探討科技創新賦能傳統產業的新路徑。
江門日報記者 劉嘉猷
創新實踐帶來啟發 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思路
論壇期間,主題分享環節成為全場關注的焦點。《牛仔成衣新材料與洗水技術》《紡織產業知識產權保護與侵權應對》《預制方便菜肴熱加工程度優化控制》等主題報告一一呈現,來自業界的重量級嘉賓結合前沿研究與實踐案例,帶來深入思考與創新觀點。這些分享不僅展現了廣東紡織、食品產業在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和文化傳承方面的最新探索,也為開平紡織、食品兩大支柱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思路。
活動現場設置新產品新技術和優秀企業科技成果展示。來自謙牧數碼科技(佛山)有限公司的T恤打印一體機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關注,該機通過手機掃碼上傳圖片,選擇AI畫風后,個性化圖案在5分鐘內即可完成打印。這一創新實踐讓不少開平紡織企業代表感到耳目一新,也啟發了他們對未來個性化、智能化生產的思考。
廣東省紡織工程學會理事長陸少波表示,面對國際市場的挑戰,行業要主動突圍,加快推動三大轉型。一是向智能制造和數字經濟轉型,推動工業互聯網與柔性生產的深度應用,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二是從價格競爭轉向價值競爭,依靠研發設計和功能性面料開發贏得技術與品牌溢價。三是由被動接單轉向主動創牌,利用跨境電商與海外倉直達終端消費者,掌握價值鏈主導權。
以“新”促轉型
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發展
長期以來,紡織與食品常被視為傳統產業。但在開平,這兩大產業正悄然走上“向新”的道路。
紡織方面,2024年,開平市紡織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05.46億元,現有紡織服裝產業鏈規上企業59家,其中,產值1億元以上企業13家、10億元以上企業2家,擁有省級專精特新企業4家、省級創新型企業4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家。行業不再局限于低端加工,部分企業通過研發設計、功能性面料開發逐步走向價值鏈高端。
食品產業同樣加快升級。近年來,開平市聚焦食品產業優勢,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機制,以“開平優品”行政區品牌大力推動食品產業發展,2024年實現工業總產值66.85億元。目前,開平全市共有獲證的食品生產企業190多家,其中,規上食品工業企業34家。2024年,開平市成功入選第二批廣東省食品工業培育試點縣名單。此外,預制菜產業快速成長,成為新興增長點。今年初,馬岡鵝預制菜產業園共性工廠竣工投產,擁有3條生產線,年產能可達1000萬羽,并配套2.4公頃(36畝)廠房用地,計劃打造馬岡食品加工基地,聯動江門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保障產品質量達到供港標準。今年5月,總投資1.137億元的鵝堡馬岡鵝預制菜項目在蜆岡鎮動工,建成后年產值預計約1.6億元。項目不僅引入速凍保鮮等先進技術,還規劃建設馬岡鵝博物館和休閑體驗區,打造工業旅游新場景。
以“綠”謀未來
可持續發展成為必由之路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型工業化之所以“新”,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底色必須“綠”。紡織和食品都是能耗相對較高、資源消耗相對較大的產業,如何實現綠色轉型,是擺在企業和地方政府面前的重大課題,也是本次論壇討論的重頭戲之一。
近年來,開平紡織產業加快綠色生產轉型。以開平奔達紡織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近年來陸續建設絲光機廢堿回收、定型機余熱回收、天然氣改造、中水回用等節能項目,平均每年碳排放下降10%-20%,不僅提升了生產效率,更增強了品牌競爭力。節能降耗降低了生產成本,也成為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入場券”。不少企業負責人表示,國際品牌越來越看重生產過程中的節能環保,“綠色”已成為市場競爭的新標準。
開平市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集中供水、集中供熱和污水集中處理,推動產業向集約化、綠色化方向發展。以紡織服裝產業集聚區——開平長開元工業園為例,園區配套尾水集中深度處理站、金章污水處理廠(擬建)、樓岡生活污水處理廠等污水處理設備,為產業綠色轉型提供堅實支撐。
向“新”而行與向“綠”而生并非彼此割裂,而是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綠色轉型則需要依靠科技創新提供核心動力,二者并行不悖、同向同行。在紡織與食品產業的轉型升級中,正是“新”與“綠”的雙輪驅動,為開平培育新質生產力奠定了基礎。
此次嶺南科技創新論壇為開平紡織和食品產業的轉型發展提供了重要窗口與平臺。借助這一平臺,眾多從業人員深入了解廣東乃至全國在產業發展中的前沿技術、創新模式與先進實踐,在面向“新”發展和追求“綠”轉型的道路上,開平企業進一步明確了未來發展藍圖。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