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省2023年園區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中,蓬江產業園獲評“優秀”等次。
7月18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萬眾矚目下勝利閉幕。當前,全市上下正在掀起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熱潮,以只爭朝夕的使命感和緊迫感,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雙通道”歷史機遇。
此時此刻,氣可鼓不可泄,勁可提不可松;但與此同時,蹄疾還須步穩。站在歷史的新高度和新起點,伴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只有對當前形勢和發展底數了然于胸,才能在全會指明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一步步把步子走穩、走實。
有鑒于此,本報自今日起,陸續通過《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振奮精神再出發》欄目,推出一組針對各縣(市、區)和部分重點領域的觀察性文章,旨在以記者的視角審視各地和重點領域近年來的發展基底,對不足之處加以正視,對獨到之處加以提煉,大興清醒趕考的務實之風、求真之氣,助力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門實踐的具體舉措和實際成效。
撰文/曹乃付 張茂盛 鄧少軍
蓬江是江門的主城區,長期以來一直以江門“長子”姿態示人。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沖在最前面,總是最先看到前面的風景,但也要遭受劈波斬浪的第一波沖擊。在當下產業形態急劇轉型、宏觀經濟持續承壓的背景下,身位越前、體量越大,越是難以回旋、騰挪。受普遍的財政緊縮、消費保守和歐美貿易保護政策影響,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同時遭遇阻力,曾經的發展邏輯亟待找到新的替代;蓬江作為江門“動車組”多年的車頭,自然是首當其沖。與此同時,蓬江自身的一些“隱疾”,也在一定程度上打亂其發展節奏。
雙重困境之下,蓬江必須緩一緩、靜一靜,調整好氣息,蓄積足夠的動能,重新助跑、躍出。
先鋒總是孤獨的。前兩年,東莞在探索產業轉型升級時犧牲了發展速度;再之前,珠海選擇生態優先的城市建設理念時,也犧牲了經濟規模;新中國成立以來,埋頭發展獨立自主的完整工業體系,自強不息的幾代人嘗盡了受制于人的苦楚。今朝回看,方知“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希望當下的蓬江區,受得了冷眼,耐得住寂寞,靜下心來淬煉,沉穩跨過蓄勢待發的“蹲苗”期。淬煉的蓬江,必有潛龍再起的一天!
目前,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催生的“大橋經濟”方興未艾。但放眼珠西,這一輪對東岸機遇的爭搶,不說僧多粥少,起碼也是百舸爭流;如果定位不準、目標模糊、方法不當,無差別地隨流、盲動,最終可能會事倍功半,錯失機遇。在珠江西岸城市群內部,江門對東岸的時空便利度只能算次優級,蓬江亦是如此;市域內,蓬江區的載體容量,并不能對其他縣(市、區)形成明顯優勢。
對此,蓬江區有著足夠的清醒,并因地制宜選擇了一條比較務實的突圍路徑。
首先是快速推進蓬江版的“工改”,儲備必要的發展空間。
改革開放后,蓬江區作為中心城區先行先試,鼓勵村鎮設置園區,開發了大量工業用地;時至今日,其中相當一部分無法滿足當下產業需求,因而成為低效用地。為了盤活這部分載體資源,蓬江區虛心學習新會區和中山市的成功經驗,全面推動低效工業園改造升級。在深入研究中山、順德模式的基礎上,蓬江區推出了25個低效工業園改造升級項目(2024—2025),其中先行啟動項目13個,總改造用地面積179公頃;后備項目12個,總改造用地面積156公頃。正如該區政府主要領導所言,蓬江區低效工業園已經到了非升級改造不可的時候,必須全力推進。
以荷塘為例:2020年以來,該鎮以康溪村級工業園為試點,經與投資方萬洋集團溝通,創新性提出“代建+返租”舊改模式,村集體收入有了保障,村民舊改意愿強烈,實現了企業和村民雙贏。目前,一期和二期26公頃園區已完成升級改造,新建廠房61萬平方米,引進企業136家,投產88家,其中達產后上規企業117家;三期項目面積為8.67公頃,更是探索出“工業提容自改+商品廠房銷售+補齊用地年限”開發模式,為私人持有的國有工業用地找到重生之路。
策馬揚鞭自奮蹄。放眼蓬江六鎮(街),“工改”奮戰猶酣,擁有最大建成區面積的中心城區,正通過低效園區的“質換”與“重生”,有效規避用地供給相對短板;以新質生產力為特征的新招產業,也將為蓬江蓄足“大橋時代”發展后勁。
其次是精心營造產業的“生態”,賦予載體更強的粘性。
蓬江的“工改”,解決的是產業空間“有”的問題;在投資供不應求的背景下,工業的振興還要切實解決產業空間“優”的問題。
“優”的第一招,是把現有的各類平臺打通,以道路的連接,實現產業融通。蓬江區提出,加快江門大型產業集聚區蓬江片區、濱江新區、科技創新、文商旅融合發展“四個產業平臺”建設,首要的是全力推進華豐路、天沙河大道、南北大道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提升園區路網互聯互通水平。
“優”的第二招,是提升服務配套能力,以軟環境的改善,加快園區轉型。比如,加快推進蓬江產業園鄰里中心、蓮塘商業綜合體等配套設施建設,建成蓬江產業會客廳等。今年1—6月,江門大型產業集聚區蓬江片區基礎配套項目完成投資約10億元;在2023年園區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中,蓬江產業園在珠三角18個省產業園中排第五,獲評“優秀”等次。
“優”的第三招,是招大引強育新質,以“大橋經濟”思維,引導項目提質。目前,蓬江區的市場主體已突破12.8萬家。當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質的提升無異于“零用地增資擴產”,意義重大。在這方面,蓬江區本底不錯: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摩托車及零部件),被商務部評為12個轉型升級“成效明顯”的國家基地之一;摩托車及零配件產業成功入選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擬認定名單;入選全國預制菜產業基地百強榜。顯然,該區當下也在刻意強化這種發展方向:今年以來,該區“揭榜掛帥”立項項目累計7項,獲扶持金額710萬元,占全市比例最多;新一輪企業技術改造新增簽發技術改造投資項目備案30個、計劃投資總額達4.68億元;尤其是在對接深圳產業方面,圍繞其“3+2”主導產業鏈,積極拜訪駐點地區優質企業,著力引進大項目、好項目。
第三是以“百千萬工程”為契機,煥發由內而外的城市氣質。
“百千萬工程”涉及縣、鎮、村三級方方面面,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頭號工程”,是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的抓手。蓬江區提出,一體推進強縣促鎮興村,讓高質量發展成果更加可感可及。
縣的層面,該區加快了文旅融合發展步伐。比如,大力發展演唱會經濟;積極踐行“江門3.3精彩之旅”,推廣“兩天一夜”游;打造“蓬江優品”區域品牌,杜阮鎮獲評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長堤歷史文化街區入選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啟明里入選省首批“粵式新潮流”廣東文旅消費新業態熱門場景。
鎮的層面,強化鄉鎮聯城帶村節點功能。在壯大鎮域經濟方面,棠下鎮、杜阮鎮入選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荷塘鎮入選省鄉村治理示范鎮。在建設美麗圩鎮方面,棠下鎮、杜阮鎮完成鄉鎮規劃設計,提質改造17條主干道;杜阮鎮完成“七個一”建設,正在打造美麗圩鎮省級樣板;棠下鎮列入以小城市標準建設的中心鎮名單,加速城鎮形態全面向城市形態轉變。
村的層面,創建5個新型集體經濟示范村,擁有75個超百萬元的集體經濟組織,38個超千萬元的集體經濟組織。棠下鎮五洞村、杜阮鎮上巷村入選省第一批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名單。上巷村還入選省級“一村一品”專業村、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全區建成9.3公里美麗農村路,完成26.92公里農村碧道建設。
磨刀不誤砍柴工。在全新的產業生態涵養之下,在精細化的城鄉建設加持之下,宜居宜業宜游的活力新城——蓬江,藍圖正在漸次打開。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