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青年影像創作者、媒體代表深入蓬江各地采風。圖為活動嘉賓在長堤歷史文化街區沉浸式感受城市文化氣息。 劉淑君 攝
江門日報訊 (記者/任佳燕 實習生/陳雨櫻) 近日,第九屆中國夢·青年影像盛典頒獎典禮在蓬江區舉行,300多名專家學者、高校學生、青年影像創作人員、網絡名人出席本次活動。
該活動由中國文化信息協會國際影視文化交流專業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活動包括頒獎典禮、學術講座、媒體采風、媒體沙龍等一系列內容。本次頒獎作品征集從去年11月開始,截至今年7月共收到短視頻作品3500多件。盛典共設立10個單元,并設有單項榮譽作品、評委會最佳榮譽作品,旨在鼓勵青年們不斷創新,為觀眾帶來更多優秀的影像作品。
“中國夢·青年影像盛典在推動青年影像文化交流互鑒中產生了廣泛社會影響。蓬江區將依托本次活動,借鑒吸納文化精華,推動青年創作出更多富有鮮亮底色和鮮明特點的優秀作品,講好蓬江故事、江門故事、中國故事、時代故事。”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梁雁仙在致辭中表示。
頒獎典禮上,一場場精彩絕倫的節目輪番上演。今年是蓬江區建區40周年,現場啟動的“蓬江四十·灣區明珠”蓬江區高質量發展采風行活動,邀請了專家學者、高校學生、青年影像創作人員、網絡名人、媒體代表等,對蓬江區產業經濟、文化旅游、鄉村振興等多個領域開展采風活動,采風點位包括摩托車制造企業、產業園區、廣場商圈、博物館、文化創意園、歷史文化街區、美麗鄉村等,旨在讓參與者深入實地采風的同時領略蓬江魅力。
【新聞延伸】
共襄影像盛會 續寫與僑鄉的不解之緣
“首屆中國夢·青年影像盛典就是在江門臺山舉行的;九九歸一,第九屆又在今年來到了江門蓬江。”國際大學生微電影盛典執行主席、中國夢·青年影像盛典評委會主席冷冶夫在致辭中道出中國夢·青年影像盛典與僑鄉的不解之緣。
作為“天然攝影棚”,江門吸引了眾多影視劇組前來取景拍攝,在位于蓬江區的長堤歷史文化街區,沿街建成的長堤騎樓匯聚了中西元素,是江門僑鄉文化的符號之一,也吸引到《狂飆》《除暴》等多部知名影視作品在此拍攝。
活動中,來自五湖四海的專家學者、高校學生、網絡名人、青年影像創作者齊聚蓬江,圍繞城市發展與影像傳播開展進一步交流與創作。“蓬江有著很多傳統與現代巧妙結合的建筑,還孕育出眾多歷史名人,可見這座城市積淀之深,未來也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拓展。”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智媒研究中心主任、長聘教授,《全球傳媒學刊》執行主編陳昌鳳說。
鄭州西亞斯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李豐迪是第一次來到江門蓬江。“來之前就聽說過江門是一個玩得好、吃得好的城市,來到這里便能立即感受到蓬江人民的熱情好客,印象特別好。我在后續的采風活動中參加了文化旅游線路,親身感受《狂飆》打卡地的魅力。”李豐迪表示。
“影文旅融合、農文旅融合、體文旅融合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江門蓬江可以牢牢抓住這些發展機遇。”對于如何進一步利用“天然影視棚”優勢,推進城市發展與影視創作相融合,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視聽研究室主任、國家廣電總局新媒體聯盟智庫專家冷凇表示,這里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故事,如僑鄉文化、騎樓建筑等,為影視創作提供了不竭的靈感源泉。“這片影視沃土蘊含著很多機會,建議將來可以建設一個微短劇拍攝基地,吸引全國重要影視資源到這里取景,實現影視與文旅的雙向奔赴。”冷凇說。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