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梅芳(右)深入田間,查看農作物長勢。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 黎禹君
盛夏時節,漫步在有“廣東省古村落”美譽的蓬江區杜阮鎮上巷村,鳳眼果主題公園一片翠綠,5000多棵鳳眼果樹正肆意舒展著生命力。“這里之前是公路邊一個雜草叢生的小山坡,綠美鄉村建設啟動后,在黨組織的號召下,黨員帶頭、村民積極參與,我們2024年共同栽下這片鳳眼果林,本月底又將迎來一波豐收。”上巷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梅芳笑著說。
近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發布通報,對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工作表現突出集體和個人給予表揚,黃梅芳榜上有名。自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以來,這位“80后”村黨組織書記帶領村黨支部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黨員沖鋒在前作表率,有效凝聚起各方力量,廣泛發動村民群眾參與植樹添綠活動,既實現了鄉村綠化美化,又豐富了鄉村產業發展,成功將上巷村打造為市級綠美示范村。
黨建引領,黨員帶頭掀熱潮
上巷村從荒坡變果園的生動實踐,正是江門堅持黨建引領聚合力,深入開展鄉村綠化“百村示范、千村提質”行動,助力“百千萬工程”的一個縮影。
時間回溯到2024年1月25日,江門市舉行“黨建領航 綠美僑鄉”行動暨“我為僑鄉種棵樹”植樹活動。作為主會場,上巷村的鳳眼果林在黨員群眾協力下成功種下。
近年來,黃梅芳帶領上巷村深化黨組織結對共建,通過“支部發動、政企聯動、黨群互動”,鏈接市直及區直部門、“兩新”黨組織等力量參與鄉村綠化行動,依托“我為群眾辦實事”“我在僑鄉種棵樹”主題黨日等活動載體,組織黨員干部率先垂范,與村民群眾并肩勞作,共同栽花植綠,打造了“黨建致富林”“勞模工匠林”“僑心林”“蓬江區組工林”等特色林區,累計種植樹木超6000棵。預計成熟后,每年可為村集體帶來營收超200萬元。
黨群攜手,共建共管護成果
綠美成果來之不易,長效管護是關鍵。黃梅芳深知,鞏固綠化成果必須依靠黨員群眾的共同參與和日常守護。
為此,在黃梅芳的推動下,村黨支部牽頭制定了科學的樹木管護計劃,核心在于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該計劃創新性地將鄉村綠化管護與黨員設崗定責、積分制管理緊密結合,通過在新樹苗上“掛牌設崗”,明確管護范圍和崗位職責,組織33名農村黨員和村干部帶頭認領責任區,并積極發動身邊群眾共同參與。
“村黨支部將1公頃鳳眼果林劃分為多個責任區,每位黨員負責管護一個片區、一定數量的樹苗,定期查看,適時養護。同時,黨員肩負宣傳員和組織員角色,主動聯系發動自己包干的村民,共同加入管護團隊,承擔起日常看護職責。”黃梅芳介紹,“一旦發現病蟲害、樹苗傾斜等問題,黨員群眾會第一時間上報,村委會聯系專業人員處理。”
村干部黃耀錦認領了山腳路邊的一片責任林,他表示:“黨支部發放了‘我在僑鄉種棵樹’認領卡,黨員帶頭簽名掛牌。看到黨員的行動,很多村民也主動領取認領卡,參與到管護中來。”
據悉,上巷村黨支部還把參與植綠志愿活動、認領責任林、日常管護巡查、發動村民加入管護團隊等工作成效,全部納入黨員積分制考核,有效激發了黨員的積極性和責任感,形成了“黨員帶頭干、群眾跟著干”的良好氛圍。
效益共享,綠美轉化促振興
黃梅芳堅持圍繞人居環境推進綠美建設,充分聽取群眾意見,組織黨員群眾齊動手。上巷村成立“美麗庭院”志愿隊伍,發動黨員群眾加入,帶領群眾充分利用“邊角地”,在房前屋后種植龍眼樹、鳳眼果等經濟樹種,打造“四小園”等生態小板塊,刷新鄉村“顏值”,助力上巷村于2024年獲“廣東省美麗庭院特色村”稱號。
“在黨支部引領下,我們盤活資源稟賦,發動群眾參與,走出了一條綠美鄉村建設與特色產業培育相融合的發展新路。”黃梅芳介紹,村黨支部充分發揮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通過整合閑置土地,規模化發展鳳眼果樹種植產業。去年,在黨員群眾共同努力下,該村新種植鳳眼果樹4000余棵,建成鳳眼果生態公園;今年,乘勢而上再擴種1000棵,進一步夯實產業基礎。
在種植基礎上,上巷村黨支部通過“強村富民公司+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積極組織群眾參與產業鏈各環節。依托這一模式,拓寬鳳眼果銷售、加工渠道,培育鄉村旅游、健康養生等新業態,開展鳳眼果生態公園研學活動,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起“自主育苗—規模種植—長效養護(黨員群眾共管)—加工銷售—游學體驗”的完整產業鏈條。
鳳眼果樹的枝葉沙沙作響,仿佛在訴說村莊的變遷。望著這片由黨員群眾汗水澆灌、生機盎然的景象,黃梅芳欣喜地算起了“生態賬”和“經濟賬”:“按盛果期測算,單棵產量可達100—150公斤,參照往年30元/公斤的市場價格,今年將為村集體帶來超百萬元的收益。”
這顆承載著鄉土記憶的“鳳凰之眼”,正從黨群同心澆灌的繁茂枝葉間,孕育出富民興村的希望,成為鄉村全面振興路上的亮麗風景。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