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人駕駛鏟車、貨車搬運清理出來的垃圾雜物,助力環境整治工作高效開展。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 任佳燕 劉淑君
10月6日8時,臺風剛歇,屋檐上還滴著水珠,600名身著各色工裝和志愿服的人員,已經集結在蓬江區環市街道里村社區。大家快步列隊,駕駛鉤機、鏟車的工人緊急調試機械,一場舊村“臟亂差”環境整治戰就此拉開帷幕。
街巷深處,標注“此房屋已移交”的荒廢舊屋、危房是首要攻堅目標。這些房屋墻皮斑駁脫落、屋內垃圾雜物堆積,潮濕空氣裹著異味,墻角積水還藏著蚊蟲滋生隱患。“這些舊屋是公共衛生安全的‘隱形炸彈’,必須啃下這塊硬骨頭!”里村社區黨總支書記鄒嘉琨手持作戰表,指尖劃過標注6個片區的地圖,對應組別集中地點、聯系人、臨時垃圾堆放點等信息一目了然。
作為典型的城中村,里村社區因“三舊”改造及歷史遺留問題,留存100多間閑置房屋,不少冷巷深處堆積著垃圾雜物,衛生黑點較多,是蓬江區人居環境整治的重點區域。“我們劃了6個片區,分6組‘包干’推進,既要清垃圾、拆舊屋,還要徹底清理衛生死角。”鄒嘉琨說,在市、區、街道等各級機關企事業單位以及建筑企業、施工單位支持下,當天集結的600人合力攻堅,清理廢棄綠植、閑置房屋積水雜物及建筑垃圾,全力保障群眾健康安全。
多方合力
突擊隊沖鋒,巧勁促高效
行動現場,穿綠色熒光服的突擊隊隊員握緊鐵鍬深入廢墟,鞋底碾過雨洼濺起水花;戴安全帽的工人推著小車穿梭,裝滿雜物的車斗堆得冒尖,一趟趟奔向清運點。不到半小時,曾堆滿枯枝塑料的衛生死角,就清出了一片平整空地。同時,30多輛鉤機、鏟機在開闊區域作業,與其他工作人員高效配合。
人群中,不同隊伍各有擔當。
“讓黨旗在一線高高飄揚!”這是市委組織部黨員突擊隊的口號。黨員志愿者麥思為正帶領25人小組,在施氏祖祠后方片區清理廢棄綠植、掏積水。他彎腰用鐵鏟清除墻角垃圾,清晰記住了每間閑置屋的清理進度。“之前整治了菜地和冷巷,這次要把舊村片區清干凈。”
中交四航志愿隊隊員們身穿熒光色馬甲,負責人符長美擦了擦額頭上的汗說道:“我們每天派200人,連續支援3天,專清居民樓里的雜物和易積水花草。針對舊樓衛生清潔,我們都做好防護措施,每人都戴了安全帽。”
不遠處,來自江城集團的黨員志愿者正推著斗車清理潮濕角落里的泥沙與廢棄品,志愿者甄創和表示:“從集合、領工具到開展清理,20多分鐘就搞定,因為我們提前勘察過現場,對情況很熟悉,分工也很明確!”
這場攻堅,“沖勁”之外更見“巧勁”。
聯絡員凌浩然的手機沒有停過,短短1個小時便接打了10多個電話:“小組缺手套了要補,哪組任務重得增加人手,要解決這些問題全靠信息及時傳達。”他坦言,很多情況需要通過人員調配來解決,如村里巷子窄,大型機械進不去;一條巷子里七八間房,若多組同時作業容易阻塞等,他得做到快速響應。
后勤保障則是“定心丸”,在現場設的6個裝備領取點,鋤頭、鏟子、鐮刀、籮筐、滅蚊藥劑等物資擺得整整齊齊。“我們按2:1比例配工具,保證每人來了都有工具可領,上手快!”后勤保障組組員陳偉杰邊整理鋤頭邊說,現場還有物資保障車在各點位間巡邏,“缺啥補啥,絕不耽誤干活”。
干群同心
村民齊點贊,整治見實效
齊心攻堅,不僅有“攻堅者”的付出,更有村民的認可與支持。
攻堅期間,不少村民主動向志愿者遞上涼茶、礦泉水,還主動參與到行動中。文先生是主動參與行動的村民之一,他向記者介紹:“八九成村民早就搬上樓了,剩下的閑置房堆雜物成了‘心病’。這次整治讓村子得以煥新,村民們普遍持支持態度。”在當地住了多年的劉代鈺站在巷口,看著工作人員清運垃圾,笑著說:“環境一天比一天好,現在垃圾清了,蚊子少了,生活更舒心更好。”開小賣部的村民張瑞瓊也忍不住點贊:“連續好幾天都見志愿者忙,清垃圾、治污水,幫了村子大忙,該好好表揚他們!”
正午,陽光漸盛,忙碌的身影與煥新的街巷,勾勒出城中村蝶變的生動圖景。“600人同心,就是要為村民營造干凈宜居的環境。”環市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陳淑玲表示,本次行動實行掛圖作戰,提前制定《里村舊村區域攻堅作戰表》,明確清理范圍、時間節點,列明統籌組、舊村攻堅組、機械設備組、后勤保障組,各組責任到人,分工明確,“假期期間的連續整治,不僅是要完成閑置房屋拆除與環境死角清理,更是以行動筑牢健康防線,為居住在里村社區的群眾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以及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