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蓬江區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組建200人環境整治攻堅隊,深入水南六里的巷道、老宅,對“環境頑疾”發起總攻。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 劉淑君
通訊員 陳明珠
“以前路過這間閑置屋都得繞著走,霉味嗆人,夏天蚊子‘成團’!現在清干凈了,出門都舒心多了。”75歲的黃伯一直居住在白沙街道啟華社區水南六里,見到家門口的溝渠、巷道近期變得整潔通暢,很是高興。
作為承載僑鄉記憶的典型城中村,水南六里因“三舊”改造及歷史遺留問題,轄區內留有較多閑置房屋,部分屋內環境黑暗、潮濕、雜亂,不僅影響環境衛生,還容易孳生蚊蟲,成為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的“硬骨頭”。如今,一場多方協同發力的“靶向式”攻堅行動,讓這個僑村實現蝶變。
精準摸排筑牢攻堅“地基”
水南六里的青磚瓦房間,藏著江門僑史的珍貴印記。自1901年起,旅居美加的五邑華僑在此置業建房,形成6個聚居里巷,曾因新寧鐵路的通行而繁盛一時。然而,隨著時代發展,該片區逐漸變得老舊,部分建筑因長期閑置給環境衛生帶來挑戰。
“這些閑置老房子多是華僑當年建的,這些木梁、磚瓦承載著僑鄉的記憶,可現在屋里的舊家具、爛木板、破壇罐堆得比人還高。”水南經聯社黨委書記黃耀均指著一棟保留相對完好的青磚房說,開展攻堅行動以來,經聯社組建黨員干部專班,開啟“拉網式”排查并進行環境衛生整治。
專班成員逐屋入戶時,不僅對積水點、雜物堆放、衛生死角等安全隱患逐一登記,更專門記錄建筑特色構件,為每一棟閑置屋建立包含問題類型、整改優先級的詳細清單,確保“底數清、情況明”。
每日清晨7時,黃耀均都會帶領班子成員沿固定路線巡查,指導消殺人員在冷巷、下水道口等區域投放緩釋劑,及時補充藥劑;消殺完成后,再配合社區開展初步清理。若出現新增病例,由經聯社組建的突擊隊會第一時間協同社區上門處置,憑借“與村民相熟”的優勢,耐心勸導患者科學就醫,同步做好周邊消殺,為后續的攻堅打牢“地基”。
齊心協力打響整治攻堅戰
前期摸排就緒,一場集中清理整治攻堅戰在近日正式打響。區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組建200人環境整治攻堅隊,在白沙街道與啟華社區的統籌下,向水南六里的“環境頑疾”發起總攻。然而,水南六里的巷道最窄處僅容一人通過,清運車輛與機械設備無法進入,機械化作業“失靈”。“沒有捷徑,只能靠人手抬肩扛。”區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現場負責人說。
為此,攻堅隊采用“人海戰術+流水線作業”模式,200名隊員按劃定區域分成多組,每組20—30人鉆進巷道,從閑置屋內搬出廢舊物品,再用小斗車轉運至巷口集中點,最后由清運車輛統一運走。
“慢點,注意腳下有坑!”“后面接穩,這袋全是碎木頭!”在狹窄的巷道里,隊員們默契排成長隊接力傳遞雜物。在一間閑置20多年的老宅內,4名隊員合力抬起一個老式木柜,因門框狹窄,大家小心翼翼地側身、彎腰、緩慢挪步,一點點將柜子“挪”出屋外。
截至目前,水南六里已清理重點閑置屋60余間、冷巷溝渠90多條、閑置地300平方米,清運垃圾雜物近百噸,蚊蟲孳生、安全隱患等問題得到有效遏制,集中攻堅取得顯著階段性成效。
“環境整治不是一陣風,要讓干凈整潔長久留駐。”為嚴防問題回潮,白沙街道與水南經聯社在攻堅后迅速轉入長效管理,著力構建“清理—維護—監督”閉環機制:一方面,持續推進剩余閑置屋清理,確保清理與消殺同步開展;另一方面,加強日常巡查維護,同時發動居民參與監督,形成“齊抓共管”格局,從源頭杜絕“舊疾復發”。
“后續我們會結合居民需求,進一步提升片區居住舒適度。”白沙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以此次整治為契機,推動水南六里人居環境持續改善,讓居民長期共享整治成果,真正把“民生實事”辦在群眾心坎上。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