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主力場館”,江門體育中心已準備好迎接十五運會。

市民在小區乒乓球場切磋球藝。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 劉淑君
通訊員 陳美娉
隨著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賽事臨近,作為賽區之一,蓬江已然處處透露出迎接盛會的熱鬧勁兒。走在街頭巷尾,健身路徑上老人舒展筋骨,籃球場上青年揮灑汗水,升級后的體育場館里智能設備亮眼。從“出門就能健身”的便利,到“場館更智能”的體驗,再到“人人愛運動”的氛圍,蓬江正以飽滿的體育活力為承辦好即將到來的全國體育盛會蓄能。
“15分鐘健身圈”惠及群眾
“以前想打球,得往外面跑,現在村里就有球場,太方便了!”家住潮連街道坦邊社區的陳伯,每天傍晚都會帶著孫子到家附近的籃球場玩,看著孩子奔跑的身影,他笑得合不攏嘴。這愜意的場景,正是蓬江建設“15分鐘健身圈”惠及群眾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蓬江把體育設施建設列為民生大事,用扎實投入兌現“運動不用愁,出門就能練”的承諾。截至2025年9月底,全區體育場地已達2740個,總面積超256.43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95平方米,不僅排在全市前列,更提前完成了“十四五”時期全市人均體育場地2.64平方米的目標任務。
如今的蓬江,運動空間早已融入城鄉肌理,各類常見體育場地構成了覆蓋全域的“運動網絡”。694個籃球場散落社區、鄉村,584個乒乓球場、323個羽毛球場、46個網球場藏于街頭巷尾,99個游泳池滿足市民親水需求,617條全民健身路徑、36.65公里健身步道串聯起公園與濱江美景,還有72個足球場、83個田徑場、32個排球場承載著群眾的競技熱情。
“以前約朋友打球,得提前幾天‘搶’場地,現在家附近就有好幾個球場,下班換身衣服就能組隊開打,再也不用為場地發愁了。”家住棠下鎮濱江社區的籃球愛好者胡先生,說起身邊的變化時滿是感慨。
目前,蓬江區行政村健身工程、社區“15分鐘健身圈”覆蓋率雙雙實現100%,所有公共體育設施全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工作日在樓下健身步道跑步,周末去西江碧道騎行,一分錢不用花,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運動帶來的快樂!”家住白沙街道甘棠社區的李先生笑著說。
“主力場館”進行智能升級
作為蓬江迎接十五運會的“主力場館”,江門體育中心以“精雕細琢”的智能升級,換上“全運皮膚”迎接盛會。據悉,江門體育中心將承辦十五運會江門賽區游泳(花樣游泳)、排球(女子20歲以下組)兩大項目,如今場地內外隨處可見十五運會主題口號與標識,位于入口處的吉祥物“喜洋洋”“樂融融”更成了市民爭相合影打卡的“顯眼包”。
“此次改造不搞大拆大建,而是聚焦智能升級與功能優化,最大限度節約資源。”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基于現有的體育館、游泳館,他們對智能照明控制系統進行升級改造,賽時可根據比賽日程、觀眾入場情況、自然光照條件等實際情況,進行精細化調控;構建數字化安防體系,依托智能監控系統的高清攝像頭對場地周邊進行全域實時監測,動態掌握人流密度、異常行為及設施狀態,系統可自動識別消防隱患、違規聚集等風險,聯動應急響應機制。
值得一提的是,江門體育中心還是“中國排球協會排球訓練基地”,多項國際級、國家級重磅賽事先后在此精彩上演。賽事的成功舉辦,讓蓬江收獲了國家體育總局的感謝信以及“突出貢獻單位”等榮譽,更帶動了餐飲、旅游等第三產業發展,全方位展示了僑都形象,提升了蓬江的知名度與美譽度,擦亮了“體育名片”。
全民健身熱潮持續涌動
設施越來越完善,場館越來越智能,市民的運動熱情也隨之高漲。清晨的豐樂公園里,“老友記”們結伴散步、打太極拳;傍晚的籃球場、羽毛球場上,年輕人組隊酣戰,汗水浸濕球衣,笑聲傳遍全場;周末的游泳館內,家長帶孩子戲水學泳,一派歡樂景象。
“每天雷打不動練1小時,退休生活因打球變得充實!”上午9時30分,67歲的張女士準時出現在小區乒乓球場。她回憶道,自己剛退休時開始接觸乒乓球,起初連球都接不住,如今已能與球友打出精彩對拉,還琢磨出“下旋發球”技巧。在張女士居住的小區,10多位乒乓球愛好者每天聚在一起,打球聊家常,運動帶來的不只是健康,還有快樂與陪伴。
夕陽映照下的天沙河碧道,上班族王女士換上運動裝,踏上了熟悉的跑道。“從家走過來只需3分鐘,每天跑5公里,解壓又健康!”她分享道,起初也曾擔心夜跑不安全,但碧道上絡繹不絕的鍛煉者和明亮的燈光,很快打消了她的顧慮。如今,下班來此慢跑,已成為她雷打不動的習慣。
“我們將以承辦十五運會等重大賽事為契機,推動體育服務從‘有’向‘優’升級。”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蓬江區將繼續豐富全民健身活動、培育體育產業品牌,推動企事業單位和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構建布局合理、普惠共享的公共體育設施網絡,讓全民健身熱潮持續涌動,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勁的體育力量。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