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山有關代表參觀暨南大學圖書館六樓的世界華僑華人文獻館。
江門日報訊 (文/圖 記者/李嘉敏) 6月19日,由暨南大學海外華文文學與華語傳媒研究中心、暨南大學僑文化研究院、臺山市委宣傳部聯合舉辦的“風物菁華與僑鄉現代性”學術研討會在暨南大學舉行。活動邀請高校、研究機構和文化界專家學者、作家,以及臺山市文聯、市華僑歷史文化協會、相關單位代表展開“頭腦風暴”,通過跨學科對話深入挖掘僑文化的新時代價值與內涵,為新時代僑鄉振興與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注入創新動能。
研討會圍繞“僑鄉風物與文學現代性呈現”“守根鑄魂與特色小鎮建構”“僑鄉地標與文化消費”“海外華文文學與新僑鄉寫作”四大核心主題展開深度研討。
在歷史文脈與現代轉型分析上,暨南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教授陳奕平以“華僑華人與大灣區現代化”為切入點,剖析華僑資本對區域工業化進程的催化作用;廣東書法與文藝研究院研究員譚運長從“土客械斗”歷史傷痕切入,解讀僑鄉家族意識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演變軌跡。
在文學與寫作板塊,五邑大學教授張國雄提出“新僑鄉文學”概念,倡導構建超越傳統“鄉愁敘事”的當代表達體系;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作家陳崇正以“僑鄉題材與新南方寫作”為主題,探索地域美學與全球化語境的融合路徑;暨南大學出版社代表張麗軍從出版維度切入,分析臺山海外華僑與書籍出版的深層關聯。
在文化遺產活化實踐方面,暨南大學文學院中文系副教授鄭煥釗聚焦僑鄉地標“敘事轉化”,提出打造“可閱讀、可體驗、可傳播”的文化IP矩陣;臺山市華僑歷史文化協會代表譚楚明結合僑捐校舍保育現狀,提出創新性保護建議;暨南大學中華文化港澳臺及海外傳承傳播協同創新中心副教授楊田以江門僑刊為樣本,帶來“僑鄉38年發展案例研究”課題分享;暨南大學圖書館代表易淑瓊通過解析民國《岡州星期報》,揭示郵輪旅游承載的僑鄉現代性想象……
與會代表立足專業領域,通過學科洞察與典型案例解析,以多元視角呈現僑鄉發展的創新實踐,展現僑文化在時代變革中的深厚根基與蓬勃生機,為文化傳承與現代轉型注入新動能。
活動尾聲,臺山有關代表參觀暨南大學圖書館六樓的世界華僑華人文獻館。漫步展廳,臺山元素躍然眼前——泛黃的臺山銀信鐫刻先輩下南洋的艱辛歷程,斑駁的華工身份證印證早期移民的奮斗足跡,《新寧雜志》等僑刊與譚恩美《喜福會》等臺山籍華人作家作品形成文藝陣規,勾勒出臺山作為“僑鄉中的僑鄉”的獨特文化脈絡。
暨南大學是中國近代第一所為華僑教育創立的高等學府,承載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使命,臺山作為中國近代僑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豐富的僑鄉資源彰顯華僑華人與家國命運的深度聯結。僑鄉僑校攜手舉辦研討會,不僅是學術思想的碰撞,更是中華文化根脈與現代性探索的雙向奔赴。臺山市委宣傳部向暨南大學相關代表贈送《美文中的臺山》等書籍,以文化互動深化雙方合作。
“臺山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具有特殊地位,獨一無二。”暨南大學僑文化研究院副院長龍揚志表示,未來,暨南大學將持續深化臺山僑文化資源研究,推動學者、學生與臺山開展深度項目對接,彰顯僑鄉的獨特價值。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