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門城市建設日新月異。
“軟硬”聯通促進大灣區互聯互通,產業蝶變構建“5+N”產業集群體系
江門地處改革開放前沿,是我國著名僑鄉。如今,江門逐夢灣區,以“僑”為橋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軟硬”聯通促進大灣區互聯互通,產業蝶變構建“5+N”產業集群體系,舉全市之力投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奮力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長極和沿海經濟帶上的江海門戶,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貢獻江門力量。
承東啟西
珠西綜合交通樞紐活力顯現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西翼樞紐門戶城市,江門近年來“交通大會戰”捷報頻傳。“十三五”期間,江門交通基礎設施累計完成投資比“十二五”期間增長了2倍,創下歷史新高。特別是去年以來,全年交通投資完成220億元,一批重點交通項目紛紛動工或建成:佛開高速聯通廣佛、廣中江高速直通中山,建設中的中開高速連接深中通道?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讓江門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粵港澳大灣區與粵西乃至大西南的樞紐作用更加凸顯。
道路通,百業興。一系列大交通項目的規劃建設,改變了江門區位格局,也釋放了江門發展空間。近五年來,江門共洽談引進投資超億元項目735個,總投資超4500億元,為全市產業發展注入了新動能。以開陽高速為例,該項目建成通車后,對改善江門、陽江、茂名、湛江地區投資環境,強化粵西地區與珠三角的聯系,促進粵西地區融入珠三角,發揮粵港澳大灣區輻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粵西的“交通大動脈”,開陽高速的車流量由2003年的日均車流1.5萬車次增至當前的日均車流11萬多車次。車流的快速增長帶動人流、物流、現金流,為沿線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很多深圳企業外遷時,都要考慮交通以及供應鏈配套的問題。鶴山就具備了這樣的區位優勢,與深圳兩個小時通達。最終,我們決定把華南最大的制造基地落戶鶴山。”鶴山市得潤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海娜說。
產業蝶變
“5+N”產業集群助推高質量發展
走進廣東凱特精密機械有限公司(下稱“凱特精密”),現代化的生產車間讓人眼前一亮。“我們是一家從事精密滾動功能部件,研發生產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今年以來訂單已經排到下半年,全年有望實現營收翻番。”該公司總經理李堅豪自信滿滿。
資料顯示,今年一季度,像凱特精密這樣的企業正在推動僑鄉經濟強勢復蘇。前3個月江門“5+N”產業集群共有規上工業企業2111個,比2020年增加79個,實現增加值216.19億元(占全市規上工業的78.1%),同比增長40.9%。其中,五大新興產業占據全市工業半壁江山,一季度實現增加值144.66億元;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接近翻倍,增長96.2%,新材料產業也大幅增長49.2%。
與此同時,傳統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做大做強,一季度實現工業增加值91.74億元,增長42.2%。其中,占比最大的金屬制品行業增長51.9%,家電行業增長49.3%,摩托車及零部件更是大幅增長67.2%。
創新不竭,動力不止。如今,江門已形成了多層次、全鏈條、廣覆蓋的創新體系,為江門打造成為珠江西岸新增長極和沿海經濟帶上的江海門戶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今年一季度,全市規上高技術制造業、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74.8%和48.3%,有力助推江門“5+N”產業集群闊步前行。
江門市工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當前該市“5+N”先進制造業集群體系正加快形成,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健康、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新材料等五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金屬制品、摩托車及零部件等傳統優勢產業持續做優做強。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的背后,是科技創新能力的不斷增強。近年來,江門積極參與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江門國家高新區在全國綜合排名連續五年爭先進位,目前高新技術企業存量1845家,是全市“5+N”產業集群產業發展的主力軍。
廣納英才
為經濟社會高質量
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站在“十四五”開局之年的節點,也是江門跨越發展、爭先進位的關鍵時期,江門致力于打造四方英才的“圓夢之城”,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人才支撐。今年江門市首屆“520”人才節,主會場+市直、三區四市分會場累計開展20多場專題活動,規模盛大,新意頻出,在江門市歷年的人才工作基礎之上創造了多個“首次”。
活動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留學人員和專家服務中心副主任王霄表示,近年來,江門深入推進“人才強市”戰略,出臺人才強市“新四十條”等系列政策,大力實施“僑都英才計劃”“百名博(碩)士引育工程”等,建成了首家全國博士后創新示范中心、省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等平臺,穩步推進五邑大學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國家大科學裝置江門中微子實驗站、江門人才島建設,形成了愛才、引才、聚才、用才的濃厚氛圍,江門已成為四方英才理想的創業天堂、圓夢之城。
江門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林應武表示,江門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充分發揮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推進“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資本鏈、政策鏈”深度融合,持續營造一流宜居宜業宜游宜創環境,用最大的誠意愛才、最優的政策聚才、最暖的服務助才、最好的平臺用才,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和創業激情,奮力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長極和沿海經濟帶上的江海門戶。
“2019年,我畢業于中山大學旅游學院旅游管理專業。但在畢業時,我放棄了在一線城市發展的機會,與5名志同道合的同學回到了家鄉開平,專注于文旅項目的規劃與落地,希望促進鄉村振興。”開平此間國際研學空間項目經理余嘉琪告訴記者,是家鄉的人文環境、發展變化和人才政策及成長空間將其留了下來。
守正創新
江門黨史學習多項 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江門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委部署要求,堅持把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來抓,多項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多次獲得省委黨史學習辦和巡回指導組表揚肯定。
據悉,江門市在省動員大會召開后立即進行專題部署,目前共召開1次全市動員大會、4次領導小組會議、10次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會議,并組建10個市委巡回指導組對各級各單位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情況進行嚴督實導。
堅持將“學黨史”作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先要條件,江門在“學、講、傳”三個字上做文章;落實“五個一”“六個一”任務要求,督促指導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向深入;在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精準發力確保黨史學習教育取得實效。
江門市委書記林應武表示,江門堅持把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引導全市黨員干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真正做到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工作在江門落地落實、取得實效。
截至6月上旬,該市在全社會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活動約1200場次,覆蓋20萬人次。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