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門中微子實驗探測器建設進度過半,圖為探測器內部安裝現場。
近日獲悉,備受關注的江門中微子實驗室建設又有新進展。據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江門中微子實驗裝置的土建工程已經基本完成,探測器的建設也已經完成了過半,預計今年年底能基本完工。明年將開始灌裝液體的工作并運行取數,有望在全球率先測得關鍵數據。
據了解,江門中微子實驗裝置由中心探測器、反符合探測器、水池等部分組成。待實驗裝置建成后,中心探測器的有機玻璃球內部將加滿2萬噸液體閃爍體(以下簡稱“液閃”),其潔凈度要求極高,2萬噸液閃中最多允許有0.008克灰塵總量,而外部將布滿3.5萬噸高純水。
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粒子中的一種,主要誕生于粒子物理或核物理過程。“中微子就好比研究天體和地球內部的探針,對于粒子物理、天體物理、宇宙學等學科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江門中微子實驗室相關負責人表示。而中微子能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運動,只參與非常微弱的弱相互作用,且具有極強的穿透性。因此,中微子的數量雖然非常多,卻極難捕獲。研究中微子,對裝置的位置、技術和建設水平等有著很高的要求。
據介紹,江門中微子實驗攻克了眾多技術挑戰,如成功研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尺寸微通道板型光電倍增管;順利完成高性能液閃的中試研究;完成35.4米直徑有機玻璃球、40.1米直徑不銹鋼網架等探測器關鍵部件的設計和研制,并實現了批量生產。
據了解,江門中微子實驗裝置設計、建設等多個領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將為世界探索前沿科學問題、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提供強有力的研究平臺。江門中微子實驗室建成后,將提升我市區域創新綜合能力,優化珠江口東西兩岸科創格局,提升珠三角創新引擎能級。
相關新聞
將增設臺山中微子實驗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江門中微子實驗項目常務副經理曹俊表示,2012年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率先發現中微子振蕩的振幅遠大于預期,于是有了建設江門中微子實驗室的計劃。到了2016年,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的一個結果讓他們意識到,反應堆中微子能譜理論模型存在偏差,因此需要在江門中微子實驗的基礎上再增設一個近點實驗。
作為江門中微子實驗的一部分,曹俊表示準備在臺山建造一個獨立的小型探測器,稱為臺山中微子實驗。
“本來我們可以直接套用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的探測技術,但同樣的技術再做一次意義不大。”曹俊表示,于是該團隊開始思考如何研發新的探測器。他們把普通的光電倍增管換成最子效率高得多的硅光電管。“我們發明了低溫液體閃爍體,克服了硅光電管噪聲大的缺點,從而使探測器的光產額提高了4倍。未來,臺山中微子實驗的結果會成為江門中微子實驗的重要基礎。”曹俊說。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