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人才與用人單位開展“面對面”對接。
9月8日,“百萬英才匯南粵——2025年江門市博士后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學術交流暨‘十城百校’百名博士江門行”活動在江門雙碳實驗室園區內啟動。江門以更加開放姿態發出“招賢令”,邀請全球100名博士、博士后齊聚僑鄉。
兩天時間里,活動聚焦“雙碳”、生物大健康領域進行交流和成果分享,組織博士人才與江門35家重點產業企業對接交流,開展江門文化行“Citywalk”,為江門打造大灣區新一輪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主戰場注入強勁動力。
制造業大市的人才渴求
江門,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擁有承東啟西的優越區位、高效便捷的交通網絡、潛力巨大的廣闊腹地、豐富獨特的僑務資源以及極具競爭力的生產生活成本,發展前景廣闊。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進一步贏得主動,搶占先機?梁啟超先生早已給出答案——“變法之本,在育人才”。
作為廣東傳統工業基地和新興產業戰略要地,江門布局了廣東省全部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急需高端人才支撐。全市擁有4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27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所高等院校和7家國家級創新平臺,為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
人社部留學人員和專家服務中心(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副主任王霄在致辭中充分肯定了江門的博士后工作:“近年來江門市持續完善人才工作政策體系,為博士后提供從進站到出站全周期全方位支持,促進博士后科研成果與地方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為全國博士后工作創新發展提供了‘江門樣本’。”
活動現場,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副局長黃銳樓介紹了江門產業發展、人才生態、政策扶持,誠摯歡迎廣大博士人才走進江門、扎根江門。
“江門正處于追趕式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黃銳樓表示,目前全市已建成博士、博士后創新平臺131家,累計進站博士后超300人,引進博士近1500人、高層次人才1.5萬人,但制造業轉型升級對人才的需求仍在持續增長。
精準對接促產才融合
本次活動以“產才融合,博創未來”為主題,突破了傳統招聘模式,通過部、省、市三級聯動,精準聚焦生物醫藥、材料化學、機械電氣三大領域,提前進行崗位挖掘和簡歷推送,提升人才對接效率。
9月8日對接現場,35家企事業單位提供141個優質崗位,最高年薪達80萬元。百名博士與雅圖高新、德昌電機、五邑大學、江門雙碳實驗室等用人單位開展“面對面”對接。上海大學博士張義招與江門雙碳實驗室“一拍即合”,現場簽署入職意向。“江門是一座蓬勃發展的現代化工業城市,新能源領域產業集中,很有發展潛力。”這位梅州籍博士表示,希望能將自身研究方向與江門雙碳實驗室項目結合,取得新突破。
同步進行的第三屆圭峰雙碳大講堂及成果分享會亮點紛呈。李騰飛團隊的“溫室大棚智能化二氧化碳施肥技術”、彭榮珍團隊的“芋健未來——中醫藥賦能雞爪芋三產融合”等13項前沿成果集中亮相,吸引了約50家企業機構的80名代表參與對接,推動更多創新成果落地江門,加速本地產業高質量發展。
江門公用事業集團有限公司與江門雙碳實驗室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科技協同創新、人才聯合培養、資源開放共享、科普宣教聯動等領域開展長效合作。9月8日下午,博士(后)們分赴生物大健康、材料化學、機械電氣等行業企業走訪,實地感受江門制造業的蓬勃活力。
人才與城市的“雙向奔赴”
“我們在人才招聘方面取得很好效果。”江門雙碳實驗室主任徐明欣喜地發現,雖然擔心過與廣州、深圳的人才競爭壓力,但借助香港科技大學平臺,實驗室前年發布招聘公告后,兩周內就收到73份博士簡歷,其中一半來自國際一流大學,三分之一是外籍申請人。
其他企事業單位對政府搭建的引才平臺同樣給予高度評價。廣東華鰲合金新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顏臣透露,去年通過“十城百校”活動成功招聘1名博士后,該名博士負責的研究課題正是國家重點發展方向。“企業發展離不開人才,我們希望借此活動招聘人才,充實企業技術力量,助力企業及廣東省發展。”王顏臣說。
德昌電機帶來三類研發崗位,包括機械設計方向、電子軟件方向及材料方向。其人力資源經理藍翠對此次招聘充滿期待:“參加活動的博士來自多所優質大學,未來德昌電機將部分研發業務從深圳遷至江門,期待更多高層次人才的加入。”
活動期間,主辦方還組織了江門文化行,帶領博士人才參觀中國僑都華僑華人博物館、梁啟超故居,深入了解江門的歷史與文化,感受僑鄉獨特文化魅力。
目前,省“百萬英才匯南粵”N城聯動秋季招聘活動已經拉開帷幕,江門將帶著全市頭部企事業單位,把優質崗位送進全國超百所重點高校。江門人社部門也將建立“人才服務跟蹤機制”,持續推動人才與產業深度對接。
這座孕育了34位兩院院士的著名僑鄉,正以開放包容的姿態,用最大誠意、最優環境、最好服務,成為人才成就夢想的沃土和溫暖家園。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