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梅村一步一景,蔡李佛拳元素隨處可見,武術氣息撲面而來。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 任曉盈
“‘念祖念宗維梓里,鄉心鄉僑建中樓’,橫批‘僑念鄉時鄉念僑’。”在江門市新會區崖門鎮功夫僑村——京梅村,蔡李佛廣場旁的念鄉樓門牌上刻著一副充滿僑鄉情誼的對聯,充分展現出海外僑胞桑梓之情,令人不禁好奇這條鄉村背后的僑鄉情懷。
將京梅村僑鄉僑情故事娓娓道來的,是蔡李佛第四代弟子陳俊近。他是土生土長的京梅村人,從小便以習武為榮,以練拳為傲,對京梅村的歷史、從京梅村走出去的著名人物了然于胸。
蔡李佛弟子遍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根系京梅,拳繁五洲。
據了解,京梅村是蔡李佛拳的發源地,蔡李佛拳是中華武術文化最早向海外傳播的代表性拳種之一。數百年來,京梅村走出了武術界的傳奇人物——陳享,“忠勇尚武”的武術文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京梅村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蔡李佛拳,如同一顆文化的“種子”,穿過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跨越山與海的距離,在全世界的武術愛好者心中生長繁茂。目前,全球共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蔡李佛功夫總會或聯會,蔡李佛弟子門生已超過1000萬人,遍布世界五大洲,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蔡李佛拳已成為新會區乃至江門市一張響亮的“國際名片”。
為進一步提高蔡李佛拳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京梅村近年開展了蔡李佛國際獅王爭霸賽、蔡李佛國際武術交流、陳享公誕辰紀念等盛會,海外弟子多次回到京梅村尋根溯源,京梅村從而成為海外華僑華人交流切磋蔡李佛武術的平臺基地。
僑胞用實際行動反哺家鄉
出則兼濟天下,歸則惠及桑梓。
無數從京梅村走出去的僑胞,把濃濃家鄉情懷與拳拳愛國心根植于心中,并用實際行動反哺家鄉,為京梅村發展出力。
上世紀80年代,旅居新西蘭數十年的僑胞陳中岳先生回到京梅村,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他心系家鄉教育事業,不辭勞苦,在中央僑務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最終成功捐助6萬港元在京梅村興建陳岳典中學。該校是改革開放后中國首家以海外僑胞命名的學校,當學校拔地而起時,鄉親們拍手叫好,學子們喜笑顏開。
陳岳典中學的興建大大激發了眾多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的捐贈熱情——僑胞陳康護先生捐贈10萬元在京梅岳典學校加建體育館;僑胞陳覺吾先生于上世紀80年代獨資捐建幼兒園,取其名為覺吾幼兒園;位于覺吾幼兒園旁邊的念鄉樓也是眾多海外僑胞合資捐建,目前已經成為京梅村的老年人活動中心。另外,京梅村內的古建筑,如南樓、緣福陳公祠、太福陳公祠、康王廟等建筑的重修工程,也離不開廣大僑胞及港澳臺同胞的支持。
港澳臺同胞及海外僑胞心系京梅村,京梅村亦為他們服務,想他們之所想,急他們之所急,形成黨建帶動僑建、僑建促進黨建的新格局。
素有“崖海波澄”“鳳朝虎躍”等美譽的京梅村,已先后獲評中國十大美麗鄉村、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江門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江門市文明村鎮等稱號。展望未來,京梅村將以“僑”為“橋”,著力聚僑心、借僑智、引僑資,落實鄉村振興戰略。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