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坎華僑古鎮一角。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赤坎,一座百年華僑古鎮,文化昌盛,人才輩出。這里有心系桑梓的愛國華僑,有奮身救國的革命志士,有心懷家國的名人畫家,他們在政界、商界、文藝界作出重要貢獻,雖然身份不同,但是“愛國愛鄉”是他們共同的底色。這些仁人志士是歷史長河里閃耀的明星,指引著僑鄉后輩前進。
文/圖 翁丹萍
開平市博物館 區文軒
愛國華僑奔走呼號 捐款捐物支持革命事業
被譽為“愛國旗幟 華僑楷模”的著名愛國僑領司徒美堂,既是廣大僑胞的旗幟楷模,也是近現代赤坎海外僑胞愛國愛鄉的代表。在革命時代,愛國愛鄉的僑胞雖身在海外,卻積極奔走呼號,與國內革命志士們相呼應,共同推動中國革命、民族獨立。
司徒美堂始終心系祖國,為支持國內革命四處奔走,積極籌款。早年組織人力、財力支持孫中山反清革命活動;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司徒美堂以七旬高齡,發動美洲地區僑社成立“紐約華僑抗日救國籌餉總會”,為祖國籌措抗戰費用。1948年,他公開聲明擁護中國共產黨及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組建人民政府的主張。1949年,作為美洲華僑代表,他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兼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同年10月1日,司徒美堂應邀在天安門城樓上出席了開國大典。
作為全國聞名的僑鄉,除了著名愛國僑領司徒美堂,赤坎鎮還涌現出如歸僑飛機設計師司徒璧如、華僑教育家司徒贊、知名愛國僑領司徒眉生等一大批出色的華僑。
中國第一架飛機設計者之一司徒璧如,1909年協助馮如制造了第一架完全由中國人制造的飛機。1911年2月,司徒璧如隨馮如回國,一到廣州,就著手募集資本成立飛機制造廠。武昌起義爆發后,司徒璧如和馮如等人參加革命軍,馮如被任命為廣東革命軍飛機長,司徒璧如為飛行員。1929年,司徒璧如在家鄉赤坎成立開平縣靈通電話股份有限公司,1947年7月,司徒璧如從美國舊金山回國,特意購回7部最先進的電話機,為公司擴展業務。
司徒贊是僑居印度尼西亞的一位華僑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華僑領袖。抗日戰爭時期,司徒贊在印度尼西亞組織100多名醫務人員和汽車司機回國支持抗戰。1960年,司徒贊回國,先后任全國僑聯委員、政協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司徒贊之子司徒眉生也是一名愛國僑領,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任印尼總統蘇加諾的私人外事助理、中文翻譯,多次陪同蘇加諾訪問中國,為中國和印尼兩國的友好交往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走出了約15萬海外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的赤坎,除了這些海內外聞名的華僑,還有更多默默無名地支持家鄉經濟、交通、教育和公益事業發展的僑胞,他們為家鄉和祖國的發展與建設慷慨解囊、四處奔走。
以最具代表性的司徒氏通俗圖書館和關族圖書館為視角,我們發現,赤坎人的家國情懷始終如一。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海外僑胞的支持和推動下,赤坎的司徒氏、關氏開風氣之先,先后建設家族圖書館,激勵族人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報效國家。現在,赤坎的海內外鄉親再次團結起來,積極踴躍支持赤坎華僑古鎮打造華人華僑交流合作國家合作平臺、中國文旅新地標。
革命志士奮身救國
前赴后繼不懼生死
赤坎作為僑鄉,僑胞眾多,領風氣之先,廣開民智。1926年秋,開平第一個中共黨組織在赤坎誕生,抗日戰爭初期,赤坎鎮的圖書館、戲院、舞臺、書店等成為抗日和進步宣傳主陣地,這片文化熱土也是紅色熱土,一批革命志士前赴后繼,奮身救國。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赤坎鎮涌現出一大批愛國志士和民族英雄,鄧一飛、鄧碧瑤、鄧旭初、南樓七烈士……赤坎人民的革命事跡生動體現了僑鄉的紅色基因,和共產黨員的政治本色、理想信念、革命氣節,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革命烈士鄧一飛,犧牲時年僅23歲。鄧一飛,又名鄧維述,參加革命后改名羅森。他雖是華僑子弟,卻放棄優渥生活,舍小家為大家,更名改姓離家遠赴山東參加抗戰,為抗日救亡積極奔走,將生命獻給偉大的抗戰事業。學生期間,鄧一飛在赤坎參加了“開平突擊救亡工作團”,參與編輯《突擊》雜志,宣傳抗日。1942年12月14日,在山東牙山反“掃蕩”的突圍戰中,他沖進敵陣,拉響手榴彈和敵人同歸于盡。
開平第一個女共產黨員鄧碧瑤,原名鄧美玉,出生于赤坎鎮小海村的一個華僑家庭,1938年,鄧碧瑤加入中國共產黨,是開平縣第一屆婦女抗敵同志會駐會委員,負責在當地發動和組織婦女運動。
鄧旭初,原名鄧榮煦,赤坎護龍仁慶里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開平奔赴陜北,在陜北公學學習,并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參加新四軍,在新四軍特務團歷任政治指導員、宣傳股長。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愿軍汽車八團團長兼政委。1954年后歷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辦公室主任、副校長、黨委副書記、黨委書記。長期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較早提出高等學校管理體制改革方案,實行定編定員,制訂工作規范,推行責任制、教師聘任制,進行人才交流和工資改革等有成效的改革實踐,組織領導出版的《上海交通大學管理改革初探》一書曾在全國引起轟動效應。
1945年7月17日,日寇入侵開平赤坎,赤坎司徒四鄉自衛隊隊員司徒煦、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濃、司徒丙7人堅守南樓,英勇抗戰,鏖戰7日,痛殲來敵。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七勇士把槍支砸毀,在墻上寫下遺言:誓與南樓共存亡。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赤坎革命志士的生命寫照。
愛國藝人心懷家國
創作大批愛國主題作品
赤坎鎮這塊人杰地靈的文化寶地,還涌現了沙飛、司徒慧敏、關德興、司徒喬等大批愛國藝人,這是赤坎人發揚革命傳統、賡續紅色血脈、傳承奮斗精神的重要體現。
革命攝影先驅沙飛,原名司徒傳,祖籍赤坎書樓村。1936年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西畫系。抗日戰爭爆發后擔任全民通訊社攝影記者,赴山西五臺采訪剛取得平型關大捷的八路軍115師,1937年10月正式參加八路軍,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沙飛拍下大量頗具歷史價值的戰區鏡頭,代表性作品有《聶榮臻與日本小女孩》《魯迅的最后時刻》《白求恩在做手術》《戰斗在古長城》,他被稱為中國革命攝影事業的先驅者。
司徒慧敏,原名司徒柱,祖籍赤坎永堅新樓村,是我國著名電影藝術家、電影技術專家,新中國電影事業的開拓者。他拍攝的《血濺寶山城》于1938年4月在香港上映,是抗日戰爭爆發之后,中國最早一部公開宣傳抗日的影片。1939年3月,司徒慧敏帶領攝影組回鄉,拍攝了紀錄片《保衛大四邑》,在港澳和美國舊金山、洛杉磯等地放映,宣傳抗日。1952年,司徒慧敏執導了中國第一部大型彩色紀錄片《八一運動會》。
著名油畫家司徒喬,原名司徒喬卿,赤坎鎮塘邊村人,擅長油畫、素描,被魯迅稱為“人民畫家”。1924—1926年就讀于燕京大學神學院,1928年赴法國留學,師從寫實主義大師比魯。1930年赴美國,以繪壁畫為生。新中國成立后,司徒喬返回祖國,在旅途中,他根據同船的三個老華工的形象創作了反映華僑苦難生活的名畫《三個老華工》。
中國電影的拓荒者關文清,是赤坎大梧村朝陽里人,有“無畏導演”的美譽。關文清關注抗戰愛國電影的拍攝,陸續推出了《抵抗》《邊防血淚》《公敵》“抗戰三部曲”,并參與了經典抗日愛國影片《最后關頭》的拍攝,成為香港抗戰愛國電影的主創力量。他編導的這些影片,敢于揭露敵人的兇暴和舊社會的陰暗,以喚起人們的愛國心和對社會進步的要求。
關德興,藝名新靚就,祖籍赤坎紅溪村,著名粵劇武生、中國香港影視演員,一生從事粵劇和影視事業,是一位聞名海內外的愛國藝人。因主演武術家黃飛鴻知名,人稱“黃師傅”。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海外僑胞紛紛發起“獻機運動”,關德興在香港積極宣傳,把自己的美國名牌小轎車獻出作宣傳抗日救國之用,在他的帶動下,愛國志士捐獻了一批飛機。1937-1938年,關德興在美國宣傳抗日救國,組織“三藩市救國總會”共籌集30多萬美元,全部捐助國家抗戰。
如今,在新一代赤坎僑胞的支持下,赤坎華僑古鎮將于2023年1月10日試運營。赤坎華僑古鎮有關負責人朱元旻表示,赤坎華僑古鎮正加緊進行赤坎名人典故的收集和挖掘工作,規劃建設一批名人展示館,向世人展現赤坎的璀璨人文。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