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坎華僑古鎮的夜晚被點亮,燈光和歷史老建筑的結合讓老建筑“活起來”。

以“修舊如舊”的理念修繕騎樓街區,讓它們得到更好的保護。
赤坎華僑古鎮(廣東赤坎古鎮僑鄉國際旅游度假區)于今日試運營。十年磨一劍,“寶劍”終成,出鞘必鋒芒。現在,一起來看看赤坎華僑古鎮有哪些“變”與“不變”。
“赤坎華僑古鎮是一個很好的促進文化保護和傳承的空間載體。赤坎華僑古鎮修舊如舊,重現百年僑鄉圩鎮建筑風貌,不僅僅是對過去歷史文化的再現,更是一個華僑之情、僑胞之誼面向未來的全新出發點,這是一個有歷史意義,更有時代和未來意義的項目。”五邑大學旅游管理系副教授伍鋒說。
走進赤坎華僑古鎮,不變的是依舊可以看到綿延3公里的百年騎樓、隱身鬧市的家族祠堂……這片土地孕育的建筑文化、宗族文化、華僑歷史等本土文化不改本色,熠熠生輝。但在本土居民、專家學者的眼中,這個百年僑鄉商埠又有了巨大的變化,已經逐漸從一個僑鄉商貿圩市向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華麗轉身。
文/江門日報記者 翁丹萍 通訊員 區文軒 圖/赤坎鎮政府
搶救性保護
守住海內外鄉親的根與魂
在游子、僑胞心中,故鄉,總是魂牽夢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赤坎華僑古鎮所承載的文化瑰寶與歷史記憶也正是海內外鄉親特別是海外僑胞的根與魂。
赤坎華僑古鎮,15萬僑胞故里,百年商貿繁榮,僑鄉文化興盛。
赤坎華僑古鎮依水而興,因僑而盛。以長堤為核心,起“樓”建“市”,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在海外僑胞的支持下,先后建起600多座騎樓,綿延3公里,傳統宗族文化與近代公共文化和商業文化在這里交融發展,因此形成百業興旺、商鋪林立的繁華商埠。這里走出著名愛國僑領司徒美堂、革命烈士鄧一飛、中國電影拓荒者關文清、南樓七烈士、革命攝影先驅沙飛等重要人物。
赤坎華僑古鎮的文化底蘊留駐在600多座騎樓、高聳碉樓、風貌老街、僑鄉民居、宗族祠堂、宗族圖書館等載體中。廣東省文化傳播學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委員會主任、江門市旅游發展促進會負責人何巖說:“赤坎華僑古鎮一步一景、一磚一瓦都承載著僑文化。”
到了二十一世紀,歷經百年風雨后,赤坎不少僑房、騎樓因年久失修而破敗不堪,亟待進行搶救性保護。在社會發展和利益驅動下,作為赤坎鎮商業中心,赤坎華僑古鎮騎樓街區陷入保護與發展的矛盾,部分騎樓破損嚴重,文化建筑保護和開發利益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對文化保護傳承和城鎮發展之間的矛盾,打造赤坎華僑古鎮項目成了大勢所趨的解決方案,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2019年初,赤坎華僑古鎮啟動圍蔽修繕施工。“對古鎮歷史街區進行整體保護和修繕,保留原有風味內涵,讓建筑文化創造經濟和社會雙重效益。”開平市赤坎舊埠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張慶豐說,“整個古鎮的歷史建筑已使用80-100年,對建筑主體結構的修繕,要求修繕后能滿足建筑使用標準,因此,對修繕方案和施工有著很高要求,同時花費了較高修繕成本和較長工期。”據悉,項目規劃以赤坎歷史文化特征最顯著的風貌老街作為歷史景觀軸線,以潭江內河及周邊沿江建筑景觀風貌形成黃金河岸和碼頭景觀的沿江傳統風貌軸線;以赤坎兩大家族關族和司徒氏的自然領域分成上埠核心和下埠核心,展現二十世紀初期赤坎商貿繁榮景象和市井生活;構建由華僑文化展示、非遺工坊、演藝劇場、酒店、民宿等組成的復合業態體系。
據了解,赤坎華僑古鎮項目規劃占地面積約120公頃,總建筑規模約75萬平方米,項目(一期)規劃打造文化街、作坊街、傳統手信街、時尚購物街等,部分業態將在試業期間對外開放。項目將促進農文旅融合,帶動產業發展,為創業就業、商貿發展、文化交流與合作帶來勃勃生機。項目通過“修舊如舊”,對古鎮建筑進行保護與活化利用,延續古鎮歷史風貌,傳承和弘揚華僑文化。
伍鋒認為,赤坎華僑古鎮項目帶來社會、經濟雙重效益,形成了經濟發展和文化保護互促互進的正向循環,依托文化基礎發展文旅產業帶來效益,市場化運作帶來的經濟效益再反哺文化保護與發展。
護好一棟僑房,重現一座古鎮,延續一方文脈。赤坎華僑古鎮體現了開平市委市政府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海內外鄉親的根和魂的保護傳承。
修舊如舊
打造文化保護傳承新標桿
“修舊如舊,讓老建筑守住城市靈魂。”張慶豐說。
對于赤坎華僑古鎮項目,他們最初便進行了周密的考察和謹慎的思考,在文化保護傳承、文保建筑修繕、建筑設計等方面都做了規劃,很好地處理新與舊、保護與開發、傳承與創新、共性與個性之間的關系。修舊如舊是其中不得不提的文保建筑修繕理念,能更好保護和發揚僑鄉建筑文化。
赤坎華僑古鎮近代建筑群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包括19棟獨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文物建筑,這些都是赤坎華僑古鎮的建筑文化結晶,項目投資方和運營方對這些建筑的修繕慎之又慎。赤坎華僑古鎮項目有關負責人朱元旻告訴記者,赤坎華僑古鎮項目堅持修舊如舊理念,每一棟單體建筑的修繕工作都經過專家論證,聘請專業人士對單體建筑開展修繕、改善和整修等保護工作,力求細致嚴謹。他告訴記者,修舊如舊就是把建筑原有的肌理全部梳理出來,并按照原來風格、工藝進行修復。還原每座騎樓風格各異的“山花”,修復和保護老式招牌,連一個陽臺的修復都經過嚴謹論證和激烈論辯。司徒珙診所、開平酒家、赤坎發明電燈公司是修舊如舊的典型代表建筑。
除了修舊如舊以保護歷史老建筑,項目還通過節點和場景打造,恢復原有的居民活動氛圍,探索歷史建筑、華僑文化的保護與活化利用,致力把赤坎華僑古鎮打造成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載體。
張慶豐表示,赤坎華僑古鎮項目堅守初心,深深扎根于當地人文歷史,兼顧好景觀和文化展示。古鎮內文化展示節點共有35處,其中有省級文物保護建筑、一般不可移動文物建筑、歷史建筑,經過保護性修繕會陸續活化利用展示,構造古鎮景區文化展示基礎。景觀方面最大程度保留古鎮原有風貌,增加鐺鐺車、游船游覽項目,日后還會陸續增加龍舟、舞獅、舞龍、花燈等人文特色演繹項目。
赤坎華僑古鎮項目對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意識,還體現在騎樓街區內的宗族祠堂的保護修繕。項目對古鎮內關族與司徒氏的6個宗族祠堂進行修繕,同時充分挖掘宗族起源歷史并予以展示。赤坎華僑古鎮兩大家族司徒氏和關族都十分認可項目對宗族文化的保護傳承。
關族圖書館館長關在練告訴記者:“我們圖書館理事會也經常來拍照,跟進祠堂的修繕進程,通過網絡或《光裕月報》向海外宗親僑胞匯報進展情況,大家的反饋都是滿意。此前有不少關族海外僑胞回鄉了解修葺的關族大宗祠及建設中的赤坎華僑古鎮項目,他們都十分認可,認為開平市委市政府保護了宗族文化、華僑文化。”
此外,項目還將展示紅色文化、非遺文化。朱元旻透露,赤坎人文資源豐富,項目對司徒美堂、沙飛等紅色資源進行挖掘梳理,并放到相應展館、紀念館中。讓古鎮成為一個非遺展示基地,除了本地的鎮濠泥雞、泮村燈會,還將引進省內其他地方的特色非遺文化,互動類、表演類、體驗類的兼而有之,融入整個街區,讓非遺活起來,游客在街頭巷尾可以與非遺文化不期而遇,讓非遺文化變得更有價值。
“將以前的故事講清楚,并與現代元素相融合,讓這些文化延續下去。”朱元旻說。
古鎮新使命
促進華僑華人交流與合作
“雖號古鎮,其命維新。”
赤坎華僑古鎮被賦予了新的時代使命,開平市通過保護活化赤坎華僑古鎮建筑,傳承和弘揚優秀文化,努力把赤坎華僑古鎮打造成集嶺南文化、華僑文化、鄉村文化、休閑文化于一體的展示平臺,成為廣東乃至全國有重大影響力的文旅新地標、全省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重點項目和典型范例、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新載體。
華僑古鎮重現百年商埠繁榮,長堤騎樓見證僑鄉興盛,宗族圖書館留住文化精魂,宗族祠堂鐫刻宗族文化記憶……何巖表示,赤坎華僑古鎮最大的亮點是濃縮了江門五邑地區的僑文化,其在重塑、再現僑文化歷史、開平人文歷史方面是比較成功的。他指出,赤坎華僑古鎮是一個立體多元的僑文化載體,同時也是江門市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國家平臺的重要載體之一,將有望打造成為全球華人的一個精神家園,促進華僑華人文化交流與合作。
司徒氏一族期盼赤坎華僑古鎮開放已久,早在2017年他們就提出要借助古鎮這一重大平臺弘揚宗族文化,并發動宗親僑胞大力宣傳推廣赤坎華僑古鎮。司徒氏通俗圖書館副館長、教倫月報社社長司徒健平告訴記者,赤坎華僑古鎮的開放讓海內外鄉親喜出望外,對發展前景巨大的故鄉感到自豪。2017年,澳門司徒氏宗親會提議,在赤坎華僑古鎮開放后,組織舉辦一個全世界司徒氏聯誼會,召集全世界的司徒氏族人回到古鎮共聚,一起見證家鄉的喜人變化,并通過眾多的司徒氏海外僑胞向全世界宣傳介紹赤坎華僑古鎮,向世界介紹開平發展成果,講好中國故事。
司徒氏通俗圖書館館長司徒錦沛表示,世界司徒氏聯誼會目前正在積極籌備中。他告訴記者,赤坎華僑古鎮將有助于更好凝聚海內外宗親,對于老一輩僑胞,赤坎的一草一木都牽動著他們的心,家鄉是他們的根和魂,打造好赤坎華僑古鎮。增強僑二代、僑三代對家鄉的歸屬感,吸引青年僑胞回鄉尋根,留住青年僑胞的根和魂。
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院長劉進教授表示,如今的赤坎華僑古鎮設施一流,環境一流,既古樸又現代,將來以赤坎華僑古鎮為舞臺,舉辦高端的文化論壇、學術交流,可以更好帶動周邊的碉樓、僑圩的活化利用。
對外,赤坎華僑古鎮項目發揮平臺載體作用,守住鄉親、僑胞的根和魂。對內,項目秉承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讓利于民。
張慶豐說,旅游發展的終極目標,是為村民謀求更多的利益,是推動鄉村的不斷發展。一方面,選址古鎮西側建設赤坎新區,既作為居民安置區,也作為古鎮部分公共服務與旅游接待的功能區,使居民共享古鎮旅游發展的成果。另一方面,給予原居民商戶最大的商家進駐優惠,引導老字號商戶回流經營;增加周邊居民就業,景區正式運營后本地人占比能達到90%以上;景區入口片區、嶺南廣場、騎樓商業街豐富資源將免費對外開放。
★聲音
各界喜看古鎮新發展
●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院長劉進:
要保護、傳承文化遺產,要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原則,也就是文化遺產要為民眾的福祉服務,為保護而保護是沒有意義的,赤坎華僑古鎮項目是對這一原則的實踐和探索。由于保護資金缺乏,許多古鎮舊建筑存在年久失修、保存不善問題,赤坎華僑古鎮有幸得到高水平的文旅項目投資,通過這一項目,赤坎華僑古鎮既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僑文化,又提升了其硬件和軟件,游客既能體味地道的僑文化,又能有良好的吃住玩購環境,可以留住外地游客,由此帶動五邑的文旅產業提升檔次。
●廣東省文化傳播學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委員會主任、江門市旅游發展促進會負責人何巖:
發揮赤坎華僑古鎮的載體作用,舉辦節慶活動、僑文化活動,對推動僑文化發展有重要作用。通過吸引更多游客走進赤坎,領略華僑文化,讓開平乃至江門的華僑文化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江門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宋旭民:
赤坎古鎮集合了騎樓、碉樓、宗族圖書館等華僑建筑,又包含了傳統民俗、家族歷史、僑刊僑批等文化元素,是集中展示江門僑鄉華僑文化的窗口,以之助力打造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國家平臺。
●五邑大學旅游管理系副教授伍鋒:
赤坎華僑古鎮項目是一個溝通的平臺和橋梁,是海內外很重要的一個連接,對未來保護傳承本土歷史文化有重要意義。古鎮經過專業團隊打造后,將僑鄉文化的精髓,特別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商貿文化、海外交流文化進行了重現,氛圍已經重新營造出來了。
●關族圖書館館長關在練:
古鎮有很多僑房,過去大多年久失修,有不少成為危房,如今修復保護得更好,讓海外僑胞感受到開平市委市政府的重視,保護了華僑財產。古鎮開放后廣迎世界各地游客,吸引華僑華人返鄉尋根,讓更多人了解家鄉赤坎,是一件十分讓人高興的事情。
●司徒氏通俗圖書館館長司徒錦沛:
司徒氏大部分宗親、僑胞都十分支持項目建設,期待著赤坎華僑古鎮的開放,增強僑胞歸屬感,更好凝聚宗族僑胞,讓宗族文化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起走向世界,將司徒氏宗族文化發揚光大。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