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日報訊 (記者/朱磊磊 通訊員/黃柏軍) 近日,經江門市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專家評審,并報江門市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審定,江門市哲學社會規劃課題《江門五邑閑置“僑捐”學校的現狀及活化利用探究》正式結題。
據了解,江門市哲學社會規劃課題《江門五邑閑置“僑捐”學校的現狀及活化利用探究》屬于管理學學科專業范疇,主要研究江門五邑數量眾多的閑置“僑捐”學校的活化利用問題。
根據僑史文獻記載,清末民初以來,素有愛國愛鄉優良傳統的五邑籍僑胞掀起捐資興學、育才強國的熱潮,1949年以前,五邑城鄉擁有“僑捐”學校數量位列全省之冠。改革開放后,五邑地區又出現了第二次捐資興學的高潮。據相關部門統計,1978年至2000年,五邑籍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合計捐資44.77億港元,捐建學校2370所(含江門和國內其他城市)。當時,江門市大部分鄉鎮幾乎村村都有“僑捐”學校。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以及適齡兒童減少,不少“僑捐”學校變成“閑置學校”,如何活化利用好這些學校,成為社會各界特別是海外僑胞熱切關注的社會問題。
據介紹,該課題啟動于2023年9月,課題組由圖書館、博物館、僑史學會等不同領域、不同部門學者組成,他們深入基層,先后走遍江門市蓬江、江海、新會以及臺山、開平、鶴山、恩平等地。學者們開展實地勘探與田野調查,采訪了不少“僑捐”學校退休校長、教師、知情鄉親等,采集了大量富有參考價值和史料價值的口述材料,同時又通過課題組多次集體討論,最后形成正式調研報告。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