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黎塘村的張瑞芬紀念館。

花拖鞋的設計較為簡約,4個扣子皆為繡花。

中式龍旗袍頗為精致,中間的神龍繡得活靈活現。
策劃:谷江民 統籌:王平強 王鼎強
【文物名片】
文物名稱:張瑞芬龍旗袍和花拖鞋
年代:2017年收集
來源:張瑞芬后人捐贈
館藏方:恩平市君堂鎮黎塘村
張瑞芬紀念館
館藏地點:恩平市君堂鎮黎塘村
張瑞芬紀念館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吳健爭
誰說女子不如男,巾幗亦能勝須眉。
在知名僑村江門恩平市君堂鎮黎塘村,約30棟中西合璧建筑風格的碉樓蜚聲海內外,而黎塘村碉樓文化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女性雕塑,身姿綽約,頭戴飛行頭盔,雙手舉飛機模型,自信的女性形象栩栩如生,雕塑底座上刻著“黎塘人的驕傲 世界杰出的女飛行家 張瑞芬”。如今,黎塘村中建有張瑞芬紀念館,館內圖文并茂地記載著張瑞芬的傳奇一生,其中有一套傳統服飾映照出了這位翱翔藍天的女中豪杰的中華傳統女子形象。
張瑞芬的心愛之物
張瑞芬(1904—2003年),出生于黎塘村,12歲前,她一直生活在黎塘,其后遷居廣州,在廣州培道中學(今廣州七中)就讀。16歲時,張瑞芬通過考試獲得赴美留學護照,隨母親移居美國與父親張舜炳團聚。1989年,她重新踏上故土,鄉音未改的她受到了鄉親們的熱烈歡迎,她告訴父老鄉親:“父親要求我在家鄉必須講恩平話。”此行她還訪問了廣州、桂林、西安、北京、南京、上海、杭州等地,所到之處均受到當地人民的熱烈歡迎。
為了紀念這位在上世紀叱咤風云的女飛行家,黎塘村打造了張瑞芬紀念館,于2017年11月落成,如今已成為黎塘村一張獨特的人文名片。紀念館中展出有一套龍旗袍和一對花拖鞋,以及張瑞芬回國期間獲得的各種榮譽證書。
這套中式龍旗袍頗為精致,中間的神龍繡得活靈活現,祥云環繞,黑色緞帶上也繡著祥云、龍等元素,文物標注為:“張瑞芬心愛的旗袍”。花拖鞋的設計較為簡約,4個扣子皆為繡花,鞋跟高四五厘米,既有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影子,又融入時尚設計。
恩平市博物館館員梁柳嬋表示,雖然張瑞芬很早到美國,身在異國他鄉,但她沒有忘記自己的根在大洋彼岸,她選擇穿特別的龍旗袍,顯示出中國人的身份,把刻在骨子里的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展示出來。而且,曾修讀音樂專業的她對形象較為注意,而穿上龍旗袍的她更展現出東方女性美和自己“巾幗亦能勝須眉”的氣質。
“原來的紀念館較為簡陋,后來收集多人意見和建議,決定重建,最終,在華裔制片人梅展鴻、廣州市第七中學等多方幫助下,收集相關資料,建成如今這個史料翔實的張瑞芬紀念館。”黎塘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偉成介紹,該村多方聯系上張瑞芬的小女兒,才有了今天的紀念館。
飛行表演募捐支持抗戰
1931年,張瑞芬在一份廣州出版的報紙上看到“女子難為飛將軍”的言論,對這種歧視婦女的言論深感不平,于是反駁道:“我看不出有任何理由中國女性不能成為一個好的飛行駕駛員。”為此,她考入林肯航空學校學習,先后取得私人、商業、飛行教練共3種執照,成為同時取得3種飛行執照的首位華人。“莫謂閨中無杰出,一飛直上九重天。”張瑞芬以充滿豪情的詩句直抒胸臆。1934年4月,張瑞芬被美國著名的“99”飛行俱樂部吸納為會員,是當時該協會唯一的亞裔會員。
1933年5月,張瑞芬獨自駕機從紐芬蘭飛抵愛爾蘭,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飛越大西洋的女性。1935年10月,她首次參加跨州婦女飛行比賽,獲得第四名。1936年3月,她參加為慶祝奧斯納機場啟用而舉行的洛杉磯至奧斯納女子飛行比賽,獲第二名。1936年初,抗日名將蔡廷鍇為她題詞“女界之光”。
1937年,日本挑起全面侵華戰爭。張瑞芬義憤填膺,積極參與抗日救國,不辭勞苦,駕機飛遍全美華人聚居城市進行飛行表演募捐,籌款支持中國抗日戰爭。同時,她接受國民政府的邀請,在美國培訓來自中國的飛行員,為抗戰出力,并計劃購買飛機回國辦航校,培訓飛行員抗擊日寇。1938年,各地華僑很快募集了7000余美元,購得一架“萊恩·ST”型訓練飛機,作為張瑞芬回國辦航空學校、培養航空人才使用,但該機被一名學員擅自駕駛升空,降落時不慎撞毀,該學員也重傷去世。因為這件事,張瑞芬回國辦航校支持抗戰的夢想破滅,但她依然以各種方式為抗日戰爭出力。
張瑞芬婚姻美滿,在美國與一位來自中山的華人結婚,育有兩個女兒。1942年,張瑞芬告別了逐夢藍天的生活,后與人合作經營花店直至1970年退休。
張瑞芬被授予“美國200周年先鋒”稱號,并以其姓名命名一個城市的街道。她的事跡已載入美國華人史籍,列入美國國家圖書館和航空、航天博物館。
張瑞芬與她的老鄉馮如一樣,成為恩平航空文化的重要標簽。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