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懇親代表在崖門鎮京梅村游覽。

懇親代表與醒獅互動,感受濃濃鄉情。
10月18日至21日,2024岡州會館懇親大會在新會舉行。來自駐美中華總會館、美國岡州總會館、美國羅省岡州會館、加拿大岡州總會館、美國紐約新會同鄉會、美國三藩市新會福慶堂等的250多名懇親代表歡聚一堂,共話桑梓情。
“家鄉變化很大!”懇親代表參加了形式多樣的聯誼懇親活動,深入游覽和考察了家鄉新會,紛紛對家鄉的變化發出感嘆。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 簡家琳
一場大會 成為連接鄉情的紐帶
“一直以來,‘一脈相承,根相連,心相通’的信念將海外華僑與新會這片熱土緊緊相連。”在2024岡州會館懇親大會開幕式上,岡州會館懇親大會主席、美國岡州總會館主席張逢濯說出了對家鄉的熱愛。
據了解,2024岡州會館懇親大會由美國岡州總會館聯合美加各地岡州會館發起和組織,旨在攜手合作、謀劃未來,建設家鄉、振興中華。
據悉,美國岡州總會館是全球各地新會、鶴山籍社團聯誼、溝通、合作、交流的重要平臺,它的成立可追溯至1849年,其前身是“岡州古廟”,1854年正式改名為“岡州會館”,也是在美國成立的第一個華人團體。100多年來,美國岡州總會館一直致力團結幫助邑僑,熱心社會公益,促進中華文化傳播,促進中美關系友好。
張逢濯表示,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岡州會館將繼續發揮自身獨特優勢,打造新會連接海內外鄉親的橋梁紐帶和推動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臺。
一次旅途
感受家鄉發展脈搏
“我上一次回國是2018年,這次回來覺得新會變化很大。感觸最深刻的是交通更加便捷了,之前從香港機場到新會,起碼需要三四個小時。這次走深中通道,兩個小時左右便到了。”岡州會館懇親代表張瑞瓊說。
除了通達的交通,讓懇親代表們感到驚喜與贊嘆的,還有家鄉新會越變越美的環境。
大會舉行期間,懇親代表們先后游玩了古兜溫泉小鎮、崖門鎮京梅村、宋元崖門海戰文化旅游區、新會人民會堂、新會學宮等景點,在新會優美的自然風光中,深刻領略家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
“京梅村的變化太大了,看到這么多游客過來游玩,環境變得這么美,我作為崖門鄉親,感到很高興。”懇親代表Linda Manon闊別家鄉崖門20余年,看到京梅村的變化,她感慨地說道。
在懇親代表們的眼中,新會不僅保留了傳統的嶺南文化特色,更在現代化的進程中煥發出新的活力,他們紛紛對家鄉近年來的快速發展表示驚喜和贊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而且,我還關注到新會的廠企發展勢頭迅猛。”岡州會館懇親代表、加拿大岡州總會館副會長甄新發表示。
一個聚會
讓懇親代表充滿期待
“岡州會館懇親大會選擇在新會舉行,意義重大,是希望增進海外僑胞與家鄉的情誼。”張逢濯說。
“這次是我丈夫和他妹妹第一次回國,他們覺得家鄉的一切都很新鮮,尤其對中國文化十分感興趣。”據Linda Manon介紹,她丈夫的祖輩100多年前遷至新西蘭,至今已經歷了三代,已經無法溯源其家鄉具體在哪個鎮、哪條村,但是,哪怕不會說中國話,他們始終銘記自己是“岡州人”。
2024岡州會館懇親大會總統籌陳社烈同樣認為,在家鄉舉辦懇親大會,既可以培養海外華僑華人對家鄉的感情,同時,可以引導更多“僑二代”“僑三代”回到祖國,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同時,對于新會未來的發展,懇親代表們也滿懷期望,紛紛表示將向更多海外華僑華人宣傳新會的變化,讓更多人了解新會、關注新會,繼而支持家鄉的建設和發展。
續寫更多雙向奔赴的“新會故事”
“這次回來,覺得新會變化很大!”這是2024年岡州會館懇親大會上,一位懇親代表的肺腑之言。
“世界處處有岡州。”僑鄉新會,有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70余萬,分布在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不管身在何處,他們都記得那個熟悉的名字——岡州。
雙向奔赴,是“有來有往”。
升華這一份“岡州情結”,從來不是單方的“一廂情愿”,而是雙方的“琴瑟和鳴”。遍布世界各地的岡州會館,承載著這份深厚的鄉情,這就是新會人的“岡州情結”。
不久前召開的新會區委十四屆七次全會提出,要思考新會如何繼續當好標桿,要從資源優勢中找答案、從區域特色中找答案、從發展機遇中找答案。
作為僑鄉,僑文化是新會最顯著的特色之一,要持續不斷地引僑資匯僑智聚僑力。新會要打好“四張牌”,一是以優秀的本土文旅活動“文化引僑”,二是高標準建設岡州會館總館“平臺聯僑”,三是量身定做更優惠的政策“服務惠僑”,四是搶抓三通道機遇“經濟聚僑”。只有這樣,才能讓越來越多的僑胞了解新會、愛上新會、建設新會。
雙向奔赴,是“想你所想”。
政府如果能夠設身處地為企業著想,當好企業服務的“貼心人”,那么企業回報城市的,將是持續深化的合作、源源不斷的項目。
三十年前,“蓄勢”的城市與“狂飆”的企業一拍即合,擦出火花。ABB從1994年創立之初的幾個員工、簡單的設備,到如今擁有800名員工、現代化的生產設施和先進的管理體系;三十年后,新會成功邁入千億GDP強區行列,一場城企雙向奔赴的“牽手”還在繼續,向著工業5.0的高質量發展愿景前行。
改革開放以來,新會引育培強了一批包括李錦記、亞太森博、華津、中集等在內的大企業,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承載能力強的產業園區,奠定厚實的產業發展基礎。如今,放眼大灣區,聚焦“三通道”,新會要繼續堅持“工業立區”不動搖,以改革創新的精神,以服務企業的熱情,以敢闖敢干的干勁,把新會建成富有家國情懷、自強創新、開放包容、誠信友善、時尚活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僑都。
人與人之間的雙向奔赴,往往能彼此成就、書寫佳話;城市與企業之間的雙向奔赴,往往是合作共贏、共生共榮。改革開放的新會期待著續寫更多高質量的雙向奔赴的“新會故事”。
葉田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