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日報記者 張茂盛
江門是中國著名僑鄉,祖籍五邑的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僑華人有530多萬人。近年來,海外華僑華人回鄉尋根的愿望日趨強烈,作為廣大海外僑胞的“娘家人”,江門各級統戰、僑務部門在此過程中注重發揮僑務資源優勢,通過織好“工作網”“宣傳網”“信息網”,以科學細致的服務助力僑胞尋根。
葉落歸根 認祖歸宗
近兩年回江門尋根團隊超30批次
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夢”。
葉落歸根、認祖歸宗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近年來,不少祖籍江門的僑胞回鄉尋根,從政要名人到民間人士,從白發老人到稚氣少年,從華人模樣到洋人面孔,他們或是回應自己內心召喚,或是為圓父輩一紙遺愿,紛紛跨洋而來探訪江門。
據不完全統計,我市近兩年先后接待尋根團隊超30批次共計200余人,幫助多位尋根人士取得重大進展或成功找到家園、親人、先祖。其中,巴布亞新幾內亞運輸部部長兼民航部部長沃爾特·戴維·施瑙貝爾,所羅門群島外長阿格瓦卡,中國哲學大師陳榮捷后人、美國嶺南基金會理事長陳光明等外國政要和知名人士尋根成功,澳大利亞華人后裔“洋面孔”家族基本確定宗族支脈,這些尋根故事在海內外都引起了強烈反響。
構建合作“工作網”
讓尋根服務更精準
僑胞尋根,尋的是血脈和親人,過程中需要開展多項科學論證。
面對語言不通、年代久遠、資料偏少、印證不易等難題,要想從紛繁的信息中抽絲剝繭、捋出頭緒,需要各級政府部門在權威方向、關鍵信息、手段資源等方面提供盡可能多的幫助。為此,我市在服務僑胞尋根的過程中構建起多維度合作“工作網”。
為織密尋根服務網絡,我市加強統戰、僑務部門溝通協作,完善市、縣、鎮、村四級僑務工作機制,重點依托基層僑務干部力量組建尋根工作隊,采用查找族譜、入戶取證、走訪老人、搜索文獻、咨詢專家等方式開展調查核實。
基礎數據是海外華僑華人尋根的科學支撐,我市開展了全域性僑情調查,深入掌握五邑籍海外華僑華人分布,按國家做好僑情分析,逐步搭建起僑情數據庫。內外聯動更容易打通尋根“脈絡”,我市積極引導海外(境外)社團當好“尋根引路人”。近期多個尋根成功案例,正是由澳大利亞江門總商會、美國舊金山尋根之友等海外(境外)社團牽線完成的。
搭建立體“宣傳網”
讓尋根故事暖人心
每一次尋根活動,都是一次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展示僑鄉時代風貌、深化經貿合作交流、推動講好中國故事的機會。為此,我市著力通過活動安排、平臺建設、內容傳播等方式,積極搭建華裔尋根工作立體“宣傳網”,以尋根故事為切口,讓僑都走向世界、讓世界讀懂中國。
在開展海外華裔青少年“尋根之旅”夏(冬)令營活動和接待尋根團隊的過程中,我市安排了中華文化和僑鄉特色課程體驗,以及參訪中國僑都華僑華人博物館、赤坎華僑古鎮、“僑夢苑”和知名企業等環節,讓僑胞在尋根祭祖的同時,通過江門窗口加深對中華文化和中國改革開放發展成就的認識。
在開展尋根服務的過程中,我市重視僑刊鄉訊作為海外僑胞“集體家書”的作用,做強以《中國僑都》雜志為龍頭的全市80多家僑刊鄉訊,尤其是充分發揮部分鄉訊歷史悠久、文字記錄較完整、與海外鄉親聯系密切等優勢,為僑胞回鄉懇親、尋根祭祖提供了諸多重要線索指引。
在開展尋根報道的過程中,我市注重深挖感人瞬間,擴大傳播效果。今年10月由《江門日報》采寫推出的“澳大利亞‘洋面孔’回江門臺山尋根”全媒體報道在海內外引起持續關注和熱議,全網累計閱讀量、播放量超過100萬次,分別被中國駐墨爾本領事館、廣東省僑聯等微信公眾號、官方網站轉載。
創新開發“信息網”
讓尋根突破山海阻隔
海外僑胞尋根,動輒千萬里的山海阻隔是一大挑戰。為此,我市積極運用數字科技創新開發“信息網”,方便僑胞通過“指尖”尋根。
2019年底,我市在“粵省事”平臺江門專區上線了“僑胞求助”和“尋親尋根”特色服務,開拓僑鄉服務的新領域。江門市檔案館、江門市地方志辦則牽頭開展“僑都根源”族譜家譜信息化工程,該系統于2021年12月上線,提供家譜、族譜查詢,為全球華僑華人尋根歸宗提供服務,并展示族譜中的族訓家訓,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目前共收錄家譜族譜367冊、數字化整理345冊(共計47004頁),“僑都根源”小程序訪問量近7000人次。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