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日報記者 趙可義 通訊員 許濤
江門是中國僑都,五邑籍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逾530萬,遍布全球145個國家和地區。如何將僑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近年來,江門市人大常委會通過立法引領、監督問效、創新華僑參政機制等舉措,系統性激活僑務資源,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僑動力”,讓“僑基因”煥發新活力。
立法聯僑:以法治筑牢“根魂夢”
去年,赤坎華僑古鎮迎來多個高光時刻。“5·19中國旅游日”廣東省主會場活動、“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新質生產力助推美麗中國健康中國(江門)會議等重要活動或會議均在此舉辦。
赤坎華僑古鎮是《江門市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提及的華僑華人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之一。《條例》于2024年1月1日正式實施,是全國首部為促進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立法的地方性法規,明確鼓勵赤坎華僑古鎮等華僑華人文化資源集聚區申報舉辦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會議,開展研學交流、文體賽事等重大活動,促進文化資源活化利用。
《條例》的實施,為赤坎華僑古鎮助力江門加快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
今年1月1日,“字典中的國際視野”鄺其照專題展在中國僑都華僑華人博物館(以下簡稱“僑博館”)開展。臺山人鄺其照是近代中國從事英語教育的先驅,也是最早編纂英漢詞典和英語讀本的中國人。鄺其照外玄孫、旅居美國的黃植良堅持研究先祖近15年,為展覽提供了大量珍貴實物和史料,向廣大觀展市民詳細呈現了鄺其照在傳播教育和改革思想方面所作出的貢獻。
在先祖家鄉為其辦一次展覽,一直是黃植良的愿望。僑博館幫他圓了夢。《條例》鼓勵和支持華僑華人依法開展文化資源展覽活動。黃植良圓夢是僑博館落實《條例》的生動體現。
相信隨著《條例》的深入實施,僑鄉會涌現更多華僑華人文化交流的生動實踐。如赤坎華僑古鎮,以保護“固根”,讓古鎮成為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的活載體;僑博館鼓勵更多華僑華人收藏和展示承載華僑華人文化和精神的音像、照片、書信等資源,增進文化認同和情感認同,以文化“鑄魂”;文化交流合作平臺建設步伐加快,勢必促進廣大群眾和華僑華人在江門獲得更多機會和服務,參與江門乃至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讓夢想走進現實,成為真正的“圓夢人”。
監督惠僑: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江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毗鄰港澳,僑務資源豐富。市人大常委會率先探索和出臺《關于進一步發揮僑資源優勢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這是全國首個以人大決定形式系統性推動僑務工作的創新實踐,從落實國家戰略、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文化交流、提升為僑服務等方面提出具體舉措,明確將僑務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
“法貴必行”,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市人大常委會以“小切口、深調研”的形式跟蹤檢查《決定》實施情況,聽取了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情況匯報,先后深入各縣(市、區)和僑資企業進行實地調研,廣泛收集意見建議,詳細剖析了我市僑資企業目前面臨的困境,并從政策、資源、平臺、服務、人文五方面提出維護僑資企業合法權益、賦能僑資企業發展的意見建議。
與此同時,市人大常委會聚焦華僑關切,通過專題調研、執法檢查、代表視察等方式,推動涉僑政策落地見效。
黃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車后,如何推動江門與港澳的文化產業實現融合發展是三地共同面臨的命題。市人大常委會曾組織調研組深入基層廣泛收集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聽取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情況匯報。調研發現,我市在推進與港澳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方面,在統籌規劃、產業質量、區域融合、人才儲備等關鍵環節上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并提出針對性意見建議。
去年初,市人大常委會將《關于發揮華僑華人優勢 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建議》確定為2023年度“金點子”建議,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推動代表建議落地見效,協調市委統戰部、市發展改革局等承辦部門積極出臺了系列優惠政策,設立境外優才就業居留服務專區,實現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和居留許可“業務一窗受理、證件一次辦結”,辦證時限從原來的14個工作日縮短至7個工作日;同時,不斷提升政務服務水平,華僑華人辦事便捷通道在全市各級行政服務窗口實現全覆蓋。
聚力匯僑:從“列席者”到“建設者”
華僑是江門經濟建設的積極參與者、推動者,為讓華僑更深度參與家鄉建設,自2016年《邀請華僑列席江門市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實行辦法》出臺以來,市人大常委會已連續8年邀請華僑和榮譽市民列席江門市人民代表大會。
縱觀8年受邀列席的華僑和榮譽市民,他們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但對家鄉都懷有深厚的感情,長期關心和支持江門的發展。
會議期間,列席華僑和榮譽市民將編入相應的代表團,讓他們參與討論大會的各項工作報告、發表意見建議,為江門的經濟社會發展獻計獻策。此外,會議還安排專題座談會,為華僑了解我市市情和發表意見搭建專門平臺。
2024年市人代會期間,在專題座談會上,16名列席華僑、榮譽市民代表現場發言,另有5名旅居海外的華僑受邀通過互聯網視頻進行“云上”交流。21名列席人員圍繞我市經濟社會發展、華僑權益保護等方面提出12條意見和建議,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認真辦理。
華僑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能當好江門發展的“外腦”,提出有價值的意見建議,為江門高質量發展注入“僑動力”。
華僑列席市人代會也進一步加固了他們與家鄉聯系的紐帶,不少列席華僑因此進一步認識家鄉、了解家鄉,并想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列席人代會建言獻策,讓我對家鄉投資環境更有信心。”列席會議的多米尼加粵菁會會長何岳文說。他去年積極參與“我在僑鄉種棵樹”大型義務植樹活動,支持家鄉慈善公益事業。
從“法護僑益”“監督惠僑”到“僑助發展”,市人大常委會正讓每部涉僑法規充滿僑鄉溫度,讓每次監督傳遞僑胞心聲,真正把人大制度優勢轉化為凝聚起海內海外“兩個江門”的磅礴力量,加快江門高質量發展,在新時代繼續書寫“僑與城共興”的精彩篇章。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