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行的“僑鄉視域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學術研討會暨五邑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揭牌儀式上,來自全國各地多所院校、中小學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港澳臺僑代表在江門齊聚一堂,開展學術交流。
江門作為中國著名僑鄉,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的僑鄉文化資源以及廣泛的海外僑胞聯系網絡,在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發揮著獨特作用。近年來,江門堅持立足僑都資源,用好地緣、血緣族緣和文化同根等優勢,全力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有形有感有效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向海外延伸。這些特點給與會嘉賓留下深刻印象,在致辭發言、主旨報告、專題講座、專題研討等環節,他們圍繞主題交流學術觀點、碰撞思想火花、傳遞家國溫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支撐與實踐智慧。
江門日報記者 張茂盛
將中華民族歷史觀、價值觀 融入僑鄉公共文化活動
在五邑大地的文脈長河中,梁啟超先生提出的“中華民族”概念如一盞明燈,照亮了僑鄉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的歷史淵源。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原副主任、清華大學法學博士姚堅指出,江門作為梁啟超故里,其名人文化與歷史貢獻構成了研究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坐標。“從提出‘中華民族’概念到倡導君子文化,江門的文化基因中始終鐫刻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密碼。”他建議,應深挖僑鄉歷史資源,將中華民族的歷史觀、價值觀融入僑鄉公共文化活動,尤其是要挖掘梁啟超先生的思想內涵,增強廣大人民群眾對中華民族精神和中華文化的認同。
這種歷史自覺已轉化為江門的實踐行動。近年來,江門發揮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改革開放前沿的區位優勢,以及僑鄉文化底蘊深厚的獨特優勢,著力打造全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教育實踐基地。其中,梁啟超故居紀念館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并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
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青年心中生根發芽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從娃娃抓起。”北京第五實驗學校黨委書記、校長阮守華分享了他所在學校的相關教育探索實踐。北京第五實驗學校通過構建立體化育人體系,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他表示,江門是全國著名僑鄉,江門籍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眾多,他們的奮斗歷程和愛國情懷是極其寶貴的育人資源。建議江門講好他們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動人故事,講好中華兒女團結奮斗、共創輝煌的時代故事,讓學生在這些鮮活的故事中感受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暨南大學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院副院長張龍平則從高校實踐出發,分享了港澳臺僑學生培養經驗。“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是中華民族共同體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團結凝聚他們的智慧和力量,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應有之義。”他表示,暨南大學的港澳臺僑學生眾多,該校近年來在推動港澳臺同胞與國家認同、海外僑胞與中華民族認同、海外的傳播和實踐路徑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他認為江門開展僑鄉視域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有力發揮了僑鄉連接海內外的顯著特點,有助于將相關研究的場域延伸到海外華僑華人社區,希望進一步加強與江門的合作,共同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灣區品牌。
在港澳青年連接層面,香港五邑青年總會創會會長黃達東以“超級聯系人”的角色提出行動路徑:推動國情教育進港澳校園,組織青年“尋根祭祖”感受家鄉巨變,鼓勵港澳專業人才投身大灣區建設。“當港澳青年在祖國家鄉的發展中實現個人價值,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便有了最鮮活的注腳。”黃達東的倡議,呼應了研討會現場涌動的家國溫暖——從學術理論到實踐行動,僑鄉正以多元路徑,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青年心中生根發芽。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