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日報訊 (記者/黎禹君)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日。昨日(9月2日),記者在中國僑都華僑華人博物館(以下簡稱“僑博館”)看到,不少觀眾靜靜參觀、聆聽講解,在回顧歷史的過程中感受家國情懷與民族記憶。
一尊身挎布袋、目光堅毅的南洋小販蠟像,無聲訴說著新會籍華僑鄭潮炯的事跡——他徒步萬里義賣瓜子,5年籌得18萬元全部捐出支援抗戰,甚至將出生僅40天的幼子托付他人,換得80元用于救國。“當時一頓飯僅需0.2元,這筆錢足以改變許多人的命運。”江門市博物館副館長張一知說。
鄭潮炯的背后,是一個群體的身影,一部民族的史詩。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華僑捐款總計超過13億元國幣,其中五邑籍僑胞捐款約6.8億元國幣,撐起僑捐“半壁江山”。民族危亡之際,他們以熾熱的家國情懷,毅然承擔起救亡圖存重任。
海外僑胞的慷慨援助,為抗戰提供了重要物質保障,極大鼓舞了全國軍民士氣。張一知介紹:“僑胞捐款形式多樣,既有一日捐、常月捐、特別捐、獻金等常規形式,也有一碗飯捐、賣花捐、勞軍捐、航空獻機捐等特色形式,其中常月捐和特別捐是主要形式。”
鄭潮炯“送子救國”的事跡,由其子鄭社心捐贈的文物得以呈現。僑博館展出一張由當時的駐新加坡中華總領事頒發的中西文證書,簡要記載其義舉。“捐出這些文物,是希望年輕一代理解‘有國才有家’的真正含義,”鄭社心回憶父親的話,“沒有國,哪有家?救國要緊。”
戰火紛飛,家書彌珍。僑博館陳列著一封1939年鶴山籍美國華僑方文仕寫給岳父的家書,信中痛陳祖國遭日軍轟炸的慘狀,隨后寫道:“現下各埠華僑無不熱心,竭力捐款以救祖國危亡。前月統計,本埠第一期捐款已達一百五十萬元;今日又啟第二期募捐,議定每人至少捐百元。”寥寥數語,折射出海外僑胞團結一心、共赴國難的堅定信念。
五邑大學僑鄉文化與區域國別研究院院長劉進分析,早年遠渡重洋的五邑籍華僑歷經屈辱,因而對國家強盛和民族解放懷有深切渴望,鑄就了異常堅定的愛國信念。
“華僑是世界上最愛國的群體之一,這一點在抗戰期間尤為明顯。”廣東省華僑歷史學會常務理事黃柏軍認為,從辛亥革命到抗日戰爭,從新中國建設到改革開放,華僑始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
如今,這份家國情懷仍在延續。江門五邑籍僑胞不僅持續捐資支持家鄉建設,還通過僑房托管、文化傳承等多種方式回報桑梓,在江門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