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門市華僑歷史學會學者參觀考察中山市博物館。
江門日報訊 (文/圖 記者/朱磊磊 通訊員/黃柏軍) 近日,由江門市華僑歷史學會、中山市華僑歷史學會聯合主辦的僑文化學術交流會在中山市舉行。江門、中山兩地僑史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僑鄉文化的保育與傳承路徑,做好新時代僑的文章,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據了解,江門市華僑歷史學會、中山市華僑歷史學會均是有著40年悠久歷史的僑史研究學術團體,在全省乃至全國僑聯系統享有盛譽,這是兩個學會首次聯合主辦僑文化學術交流會。
“僑鄉文化遺產的存活與傳承離不開孕育它生長、發展的文化生態環境。”江門市華僑歷史學會會長、五邑大學教授、倉東遺產教育基地學術顧問譚金花表示。她以自身主持的“倉東計劃”為例,介紹該項目通過鼓勵村民保存本土文化、延續傳統生活方式,推動鄉村社區發展,最終實現文化傳承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譚金花表示,公眾參與是文化保育的前提和基礎,只有找到更多元參與者和參與方式,才能真正傳承文化遺產的精神內核,讓鄉土記憶和文化遺產為公眾和下一代所見、所知、所感、所繼承。“實踐表明,文化保育既需本地人的親身投入,也離不開社會公眾的廣泛支持。當保育行為由個體轉化為群體行動,才能形成良好的傳承氛圍。”譚金花說。
中山歷史文化研究學者、中山市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中山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孫幸,則以孫文路為例,剖析了中山僑鄉建筑的文化融合特征。他指出,孫文路作為貫穿中山城區的東西“大動脈”,其建筑風格融匯了華僑自海外帶回的建筑理念,既吸收旅居國精華,又融合本土傳統,成為中西文化交融與僑鄉風貌的典型代表。透過這條百年老街的變遷,可一窺中山僑史的深厚積淀與研究進程。
會后,與會學者紛紛表示,本次交流會深化了兩地僑鄉文化研究,為新時代僑務工作與國際傳播工作注入了強勁動力。接下來,兩會將進一步加強交流、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實現資源共享、互通有無、攜手共進。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