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鄭潮炯故居,鄭社心望著父親的照片感慨萬千。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 朱磊磊
一張泛黃的寫于1940年的賣子契約書,一件早已陳舊的衣服,一份1947年駐新加坡中華總領事頒發給鄭潮炯的中西文證書,在中國僑都華僑華人博物館(以下簡稱“僑博館”)的展柜里靜靜陳列。新會籍愛國華僑鄭潮炯的第二子、新加坡僑領代表鄭社心在玻璃窗前駐足凝望,腳步久久未挪開……
抗日戰爭時期,在新馬(新加坡、馬來西亞)社會底層謀生的鄭潮炯做出了令世人欽佩的義舉:義賣瓜子、將兒子送養他人,所得義款18萬余元和乳銀80元全部捐給南洋華僑籌賑總會,用于祖國的抗日救亡運動。
9月21日,夏末初秋,鄭社心再次回到家鄉,漫步于僑博館的展陳前、駐足在父親故居的舊物旁,這位年逾九旬的老人眼中滿是感慨——既是對父親“鬻子救國”壯舉的追思,也是對家國情懷代代相傳的期待。
“鬻子救國”書寫民族大義
“鄭潮炯對祖國有著深厚的感情,始終把中華的興衰與自己的命運緊緊維系在一起……”在僑博館第五篇章“鑄就豐碑”,跟隨講解員的講解,鄭社心注視沉思,不時轉向隨行后輩輕聲解釋。“很感動,先輩們的史料被家鄉如此珍藏、保護。”當見到與父輩相關的史料、照片時,他久久凝神,拍照珍存。
1937年,隨著炮火聲在盧溝橋響起,全面抗戰拉開序幕,全世界華僑華人紛紛以不同形式參與抗日,在眾多捐款抗日救國故事中,鄭潮炯的事跡尤為動人。
鄭潮炯是江門新會大澤鎮許坑村人,自幼家貧,少年時便和許多同鄉一樣前往香港謀生,后赴馬來西亞以擺賣小食度日,稍有積蓄,便回鄉娶妻帶往南洋生活。
“父親雖然只是一個略懂文字的小販,自己的生活尚且艱辛,但他相信,哪怕力量微薄,也能為祖國作出貢獻。”鄭社心回憶道,身處異國他鄉的鄭潮炯,熱切希望為處于水深火熱的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于是義無反顧地開始了義賣瓜子籌款活動。
幾年間,鄭潮炯的足跡遍布南洋多地的戲院、茶樓、碼頭、車站,他一包一包地賣瓜子,一分一毫地攢捐款。最終,鄭潮炯將整整18萬余元義款全部捐至南洋華僑籌賑總會。
祖國戰火紛飛,鄭潮炯渴望籌得更多義款,于是做出了“鬻子救國”的義舉——1940年,他將出生僅40天的兒子鄭社義送給了馬來西亞的一位肇慶籍趙姓華僑商人。“弟弟還沒出生,父親就和母親說,這個孩子要交給國家,是要為國家作貢獻的。”鄭社心特意強調,鄭潮炯在和趙家商議此事時,并不是說“賣”,而是“送”,對方則給了他乳銀80元,這筆錢也被捐至南洋華僑籌賑總會。當時的普通人一個月平均工資只有2元多,鄭潮炯毅然選擇“鬻子救國”,背后是一個家庭“有國才有家”的堅定抉擇。
“父親常說,國家國家,沒有國,哪有家?”鄭社心記得,那時家境貧困,靠同鄉接濟勉強度日,全家7口人只能分食一碗豆花,但卻從沒人埋怨鄭潮炯的選擇,“他總說,要讓更多人知道中國人的骨氣,這點苦不算什么”。
“鬻子救國”很快轟動僑界,更多人受到影響,為國捐輸。此后,南洋各處留下了鄭潮炯繼續義賣瓜子的身影。
“有國才有家”家訓薪火相傳
在大澤鎮的鄭潮炯故居,鄭社心向記者展示了一張略顯泛黃的舊照片,這張照片拍攝于20世紀80年代,是鄭社心與家人的合影,“我是‘社心’,這是‘社明’,這個是被送走的弟弟‘社義’。”鄭社心說,鄭潮炯為他們取的每一個名字都寄托著奉獻社會、心系家國的期望。
一個個樸素的名字,將一名普通華僑的“殷殷愛國情,拳拳赤子心”展露無遺。“‘有國才有家’,這是我們家至今的家訓。”鄭社心表示,自己始終牢記父親的教誨,希望家鄉的年輕人能了解和記住這段歷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知道要為國家、社會做些什么。
斯人漸遠,其神益彰。“父親一直想讓更多人了解那段歷史,保留了不少當時的歷史物件,有的甚至是冒著生命危險保留下來的。他在世時就講過,不能隨便丟掉,要讓后人知道前人的不容易。”在晚年,鄭社心一直致力于宣傳鄭潮炯的抗戰義舉,他向江門市博物館捐贈了鄭潮炯的賣子契約書等,還將鄭潮炯義賣瓜子所用掛袋、捐款收據等史料捐給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收藏。
“哪怕有人曾誤解父親只是‘賣子換錢’,我們也要用事實證明,那是老一輩華僑對祖國的赤子之心。”鄭社心說。
先輩們櫛風沐雨情系祖國的家風,通過家族口傳代代延續。“我是聽著大爺爺鄭潮炯的愛國故事長大的,他的言行深深影響著我們后人。”這些年來,鄭潮炯的侄孫鄭維雄一直協助博物館,收集和整理與僑胞支援抗戰相關的歷史物件與文獻資料,希望留住這段記憶。
“老一輩人總是習慣沉默,鮮少主動訴說當年的艱難往事。但作為后代,我們深知自己有責任傳承薪火,不能讓這段歷史隨時間褪色。”鄭維雄深信海外僑胞支持抗戰的事跡和精神一定會被繼續傳揚。
家鄉人民同樣一直銘記鄭潮炯的愛國事跡。2017年,鄭潮炯故居被列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鄭潮炯的愛國事跡,也始終是僑博館里最讓市民游客敬仰和感動的華僑故事之一。
“我能做的都做了,接下來就靠年輕人來傳承。”望著故居上掛著的鄭潮炯照片,鄭社心目光灼灼。他說,看著家鄉把父親的事跡一代代傳下去,看著中國越來越強大,就像看到父親當年的期盼,在這片土地上慢慢開花結果。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