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門日報記者 朱磊磊
在秘魯這片拉美地區華人占比最高的土地上,華僑華人群體在拼搏壯大的同時,也在積極地為中秘友好往來貢獻力量,祖籍江門開平月山鎮的梁順就是其中之一。他從餐館后廚起步,漸漸在當地成就一番事業,并成長為中秘之間的“民間使者”,用堅守與熱忱書寫了“以僑為橋”的動人故事。
海外拼搏成就事業
時光回溯到20世紀80年代,20多歲的梁順帶著對未來的憧憬,登上了飛往遠方的飛機。和許多江門僑胞一樣,梁順的遠行源于親戚的指引——彼時,他的姑姑在秘魯首都利馬經營著一家餐廳,這里成了他在異鄉的第一個落腳點。
在異國生活,語言是第一道關。“不會聽、不會說,連新聞都看不懂,仿佛與世界隔絕。”沒有朋友,通信又極為不便,梁順只能每月寫一封信寄回家,以解思鄉之苦,“那段日子非常難熬,但我告訴自己,必須堅持下去。”
憑借踏實與韌勁,梁順幾乎做遍了餐館的每一個崗位,其間不僅練就了一手好廚藝,更摸清了經營門道,其后也萌生了自己開店的念頭。不久,梁順便在利馬創辦了第一家粵菜餐廳。
創業之路從來不易,尤其是在那個中秘貿易往來尚不頻繁的年代,連醬油等基礎調料都需要本地自制。但梁順一心想要把家鄉風味推廣到這片土地上,憑著這份執念,他咬牙堅持、一步步克服困難,讓餐廳站穩了腳跟。
如今,秘魯全國已有超過5000家中餐館,僅利馬就有3000余家,其中也凝聚了梁順等早期創業者的心血與堅守。
隨著餐館經營發展日漸向好,梁順也順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潮流,開始延展自己的商業版圖,例如投資經營加油站、成立建筑公司,事業越做越大。在發展自身事業的同時,他還積極回饋社會,在當地的華人社團中做志愿服務,幫助華僑華人解決生活以及創業中的困難。2013年,梁順被推舉為秘魯中華通惠總局的主席,開啟了人生新的篇章。
往來中秘促進交流合作
近幾年,梁順情系家國,頻繁往來于秘魯與中國之間,以文化為紐帶,積極促進雙方在多個領域的交流合作。
今年7月,開平市與秘魯共和國庫斯科省庫斯科市簽訂友好城市關系協議書,標志著兩市正式建立國際友好城市關系。這份“世遺之約”的背后,是梁順多年來的不懈努力——為了促成兩市“互加好友”,他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還專程邀請秘魯政府的工作人員到開平交流考察。為了將更多的家鄉文化推廣到海外,梁順每年都會牽頭組織在利馬的唐人街等地舉行大型龍獅表演。“我們希望讓更多秘魯人以及華裔后代了解中華文化。”梁順笑著說。
就任秘魯中華通惠總局主席期間,梁順始終堅信,僑團不僅應維護僑益,更應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發揮橋梁作用。近年來,他積極推動開平市與庫斯科市在商貿、文化等多方面開展務實合作,主動引薦秘魯友人赴江門考察,協助雙方企業精準對接。“江門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大灣區城市,我們希望能把好項目帶回家鄉。”他語氣中充滿期待。
一點一滴終見碩果。“國際友好城市不只是個名號,更是可信的信息渠道以及信任背書。”梁順早對后續工作進行了思考:聯合兩地政府與商會交換投資指南,組織秘魯采購商參加開平展會,讓僑社為兩地企業提供“軟著陸”服務——從法律翻譯到行業引薦,從化解文化沖突到推介優質產品,“要讓‘中國制造’在秘魯樹立口碑”。
助力僑文化傳承
精致的智利傳統服飾“查曼托”、可愛的秘魯羊駝毛絨玩偶、阿根廷的特色飲品馬黛茶……跨過歷史的門檻,走進開平蜆岡鎮旅南美僑心館,里面的拉美特色物產讓人大開眼界。
近年來,為貫徹落實江門市“僑都賦能”工程,蜆岡鎮積極挖掘本土資源稟賦,努力推動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大力實施“僑心工程”,僑心館項目便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梁順是該項目的推動者之一,在他的牽線搭橋下,蜆岡鎮與秘魯駐廣州總領事館以及秘魯開平同鄉會共同出資出智出力,對僑房進行活化利用,推動項目從構想走向現實。
2022年2月21日,旅南美僑心館成為開平首座建成開放的僑心館。該館通過圖片、實物等珍貴資料向參觀者講述秘魯、智利等國家的華人旅居歷史淵源和華人情懷故事,在展示他國風土人情的同時,充分展示華僑華人的家國情懷。開館儀式上,梁順帶來的展品格外引人注目——智利的民族服飾、巴西的手工藝品、秘魯的銀器,每一件都凝結著他的心血。“我聯系了多個南美僑團,征集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與物品,就是想讓參觀者既能看到華僑的創業史,也能了解各個僑居國的風土人情。”
如今,蜆岡鎮以“家國故事僑心館”為核心,逐步建成組團式的“碉樓僑心堡”教育基地,向更多人講述華僑愛國愛鄉的動人故事。而梁順,依然在奔走、在努力,積極參與僑文化傳承工作,推動“江門制造”開拓南美國家市場,促進江門經貿發展。正如他所說:“我們每個人,哪怕離家再遠,心里都永遠裝著祖(籍)國和家鄉。”
從后廚學徒到僑團領袖,從創業先鋒到交流使者,梁順的半生跋涉是一代華僑奮斗史的縮影,更是中秘友誼的見證,他也用自己的努力搭建起一道跨越太平洋的文化與經貿之橋。“華僑華人永遠是中秘友誼的實踐者。”梁順說。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