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門日報記者 朱磊磊
10月的北京秋意正濃,在國家圖書館“烽火僑批——從戰火中的僑批看華僑赤子心、家國情”主題展覽現場,來自江門市博物館的講解員黃炳宏正站在一幅泛黃的僑批前向觀眾輕聲講述:“這些在1871年由美國寄回五邑地區的僑批,是目前國內發現最早的僑批……”
自展覽開幕以來,這樣的場景每天都會在展廳上演。作為隨展赴京的講解員,黃炳宏的任務,就是將藏在僑批里的抗戰故事、家國情懷,從僑鄉大地帶到首都舞臺,讓更多人讀懂那些藏在紙箋間的家國情懷,以及愛國華僑的赤子之心。
從僑都到首都
讓觀眾讀懂僑批里的鄉愁
展覽現場,111件(套)僑批、泛黃的歷史照片與低聲運轉的多媒體裝置,將80多年前海外華僑“隔山跨海報平安、傾囊相助赴國難”的故事,靜靜鋪展在觀眾面前。“第一次給北京觀眾講解時,我先問了問大家知不知道什么是僑批,現場大多是沉默的。”黃炳宏笑著回憶展覽開幕當天的場景。
在黃炳宏看來,這并不意外——僑批作為海外僑胞寄往家鄉的“信匯合一”載體,是帶有鮮明地域印記的歷史產物。“江門是中國僑都,很多家庭都有華僑親屬,說起‘僑批’,老人能講出一串故事,但在首都北京,不少觀眾是第一次聽說這個詞。”
每一封僑批都是一則故事、一段拼搏史、一塊僑批文化和華僑歷史的碎片。為了讓觀眾更好地了解僑批,黃炳宏在講解里加了很多“生活細節”。“您看,1930年古巴華僑李民亦給妻子的僑批里,李民亦給女兒親事列了6個要點,從對方家境到品行都寫得細致,跟現在的父母操心孩子婚事一模一樣。”“早期靠‘巡城馬’——就像現在的快遞小哥,背著僑批翻山越嶺。”……伴隨著黃炳宏深入淺出的講解,觀眾也對僑批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位觀眾對我說,以前只知道華僑支援抗戰,沒想到一封家書里能有這么多歷史細節,讓他深刻地了解到什么是愛國精神。”這句話讓黃炳宏很觸動,“‘鄉愁’和‘家國’是共通的,我的任務就是把僑批里的‘江門故事’,變成大家能共情的‘中國故事’。”
故事里的“溫度”
讓華僑的家國情懷可感可觸
“大家再看這張泛黃的包裝紙,上面印著‘請同胞買建國瓜子,得款悉救濟祖國孤兒寡婦’,這是馬來西亞華僑鄭潮炯的義賣憑證。”在“國民職責 毀家紓難”展區,黃炳宏的講解聲比平時更加低沉,“1940年,鄭潮炯得知父親被日軍殺害,國仇家恨讓他和妻子忍痛把剛出生的兒子賣掉,并捐出所得的乳金80元支持抗戰。在他們看來,有國才有家,如果國家沒有了,哪里還有家。”
話音剛落,展廳里安靜了幾秒,不少觀眾被這份真摯的家國情懷打動,這正是黃炳宏想達到的“講解效果”——不只是傳遞信息,更要讓僑批里的精神觸碰到觀眾。“單單是背誦資料,觀眾聽幾分鐘就會分神。我得把僑批故事中的‘溫度’講出來,幫助觀眾從書信中的只言片語感受海外華僑當時的心境。”黃炳宏說。
黃炳宏不滿足于照本宣科,而是將僑批以及其他展品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來。觀眾的反饋,也成了他的“補充素材”。
展覽開幕當天,中國僑聯原副主席、在京五邑鄉親唐聞生在記錄了美國紐約華僑衣館聯合會捐車現場的照片前跟他分享了其中的細節:“我父親那時在衣聯會做英語干事,當年衣聯會組織4000多家衣館,在每一家衣館的柜臺上都放了一個捐款桶,上面用英文寫著‘請支持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籌得款項被用于購買4輛輕量載重汽車,并改裝成救護車運往中國。”
“在動蕩的年代,他們能那樣義無反顧地支持祖國,讓我非常感動。”黃炳宏后來將這些口述史加進了自己的講解中,“能把這些故事講給更多人聽,是一種幸福。”
對黃炳宏來說,在北京講僑批,更像是一種文化接力。“這里觀眾背景多元,很多人對僑批一無所知,但也正因如此,每一次講解都是一次‘播種’。”在北京的這些天,黃炳宏越來越清楚自己的角色,“僑批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連接過去與現在、華僑與祖國的情感紐帶。我們要做的,不只是展示,更是傳承。”
每天結束講解,黃炳宏都會去留言區看看觀眾的留言。“中國華夏大地有這么多熱血兒女保衛祖國家園,義無反顧”“中華民族艱苦卓絕的抗戰記憶,家國史詩”“向偉大的愛國華僑致敬”……黃炳宏知道,這份跨越時空的赤子之心,正在首都的大地上引發共鳴和回響。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