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茶葉種植歷史悠久,品質優良。近年來,江門茶產業發展不斷翻開新篇章,生產規模、茶園面積不斷擴大,產量、品牌茶葉價值不斷增加。而要讓小茶葉“長”成大產業,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的江門種茶人的堅守和創新。這期的僑都故事,我們走進江門著名茶產區鶴山,聽聽這位海歸茶農的故事。

制茶,是一門功夫,來自同一棵茶樹的葉子,經歷萎凋、發酵、炒青、揉捻等不同的工藝,可以調制出千變萬化的香。眼下在江門鶴山市雙合鎮,茶農們正忙著一年里最重要的春茶采摘和制作。
劉云星說:“制作一杯茶等于我們一個人生的歷練,看上去普通的一片樹葉,但品起茶來卻是一個很愉快的過程?!?/p>
80后的劉云星,2004年大學畢業后到英國蘭卡斯特大學進修電子機械工程學。跟他一樣有留學經歷的,畢業后大多留在國外或者回國尋求高薪的外企工作。而他卻選擇走進家鄉的茶園里,成為一名“土專家”。
劉云星說:“當時我在英國留學,深深感受到那兒的下午茶文化。我相信我們中國茶的茶質會比那邊的茶產品會更加優勝,我小時候是喝鶴山紅茶長大的,也對家鄉很有情懷,當時我就覺得,希望能回來鶴山發展茶產業。”

鶴山茶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曾有“滿眼茶園、遍地茶香”之說,是歷史上著名的茶產區。不過,到了2018年,當劉云星帶著在澳門創立的茶企獨闖鶴山時,就遇到不少難處。
鶴山市雙合鎮是江門地區為數不多的越南歸僑聚居地,70年代末越南正經歷動蕩,一批在越華僑回到國內、聚居雙合,以采茶、制茶謀生。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老茶園逐漸被荒廢,不少華僑也面臨失業。
劉云星說:“好多茶農因為在茶上得不到相應的回報,他們將好多茶園砍了,甚至將好多茶園都種了桉樹。對于茶農來說,技術依然停留在七十年代,對于鶴山紅茶的品質提升,是有一個斷層?!?/p>

針對這些問題,劉云星打磨出“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茶農(僑民)”多方合作模式,僑民們不僅獲得固定分紅,還獲得了勞動報酬。原本荒廢的茶園重新煥發生機。乘著“一帶一路”、RCEP的春風,江門鶴山正打造國家級對外開放新窗口。而這陣春風,也吹動了劉云星的茶產業。
劉云星合作伙伴葉曉峰說:“我們從2018年開始合作,因為這里產出來的茶品質很高,我們公司本身就做歐洲、南美洲、中東的進出口業務,之前我們是直接在惠州廠輸出去歐洲,現在如果有了中老班列之后,我們會考慮直接在江門的中老班列裝柜出的?!?/p>
劉云星說:“其實我們很希望更多年輕人、更多企業,甚至更多對茶有愛好的企業一起,將這個產業做大做強,也將鶴山這個茶產業振興,讓更多人知道鶴山有那么好的茶?!?/p>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