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享有“中國第一僑鄉”的美譽,百年僑都凝聚而成的僑文化,已經深入到江門的每一寸肌理中。近年來我市堅持文化引僑,開展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動,增強海外僑胞對家鄉的歸屬感,加大對外傳播僑鄉文化,展現中國僑都形象。今天的《江門這十年》,來關注我市如何擦亮僑文化名片,講好中國僑都故事。

清晨的細雨揭開了古老村落的面紗,斑駁的碉樓墻面和滄桑的祠堂雕塑,都在時間的流逝中煥發出新的光彩。在開平市塘口鎮的倉東村,一項關于文化遺產保育與發展模式的探索計劃正在鋪開。
開平市倉東文化遺產保育與發展中心負責人沈益民:“我們‘倉東計劃’是以保護作為第一目標的項目,保護的對象包含了整體保護,比如建筑保護、自然生態、文化習俗,這三大保護是以社區營造作為我們的核心,以文化傳承作為我們的目標。”
倉東村是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中的其中一條村。自2017年“倉東計劃”開展以來,除了保留村落原有的精神氣韻,還積極向外傳播交流,與國內外多所知名大學進行交流實踐,傳播僑鄉故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的關注,并在2021年獲評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優秀推薦案例。
沈益民:“其中有一個華僑,他本人之前從來沒有回來過,后來他通過某些信息就找到了倉東村,找到了自己的村,后來他將自己的種子公司搬遷回塘口鎮,同時也大力支持家鄉的發展。具備這個保護的條件后,讓這些文化走出去,讓華僑們更加了解,就可以打動他們,讓他們和我們建立更加親密的關系。”
僑鄉文化的發展既要保育根基,也要培養延伸的枝條,不斷向外交流和傳播才能激發出新的生命力。從2014年開始,我市向海外多個國家和地區派出11名華文老師,為華裔學生帶來了“祖國的語言”,也為當地中華文化愛好者帶來了中國故事。
恩平市外派支教委內瑞拉華文老師莫少月:“深切感受到委內瑞拉華裔孩子和當地的市民對學習中文的濃厚興趣,很多學生從讀拼音不準確,到現在可以用普通話進行對話,甚至還可以寫出優美的文章,因為作為一名外派支教老師、一名國際文化的傳播者,讓世界了解中國,我感到很開心很自豪。”
為了展現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凝聚海外華僑華人。近年來,我市堅持以文化引僑,涌現了以世界江門青年大會、“少年中國說”、赤坎古鎮龍頭文旅項目等為代表的僑文化品牌。世界記憶遺產“僑批檔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蔡李佛拳和新會陳皮炮制技藝等成為江門僑鄉的文化符號。今年8月,2022“少年中國說”系列活動在新會區打響了頭炮。活動以新會特色僑文化為原點,再次拉開了文化交流盛宴,超過20個國家和地區的青少年參與其中。
江門市新會區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李桂英:“我們以打造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國家平臺的示范區作為目標,打造出我們文化交流的品牌,不斷喚起華僑華人共同記憶,提升僑都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能力。”
僑鄉文化品牌是江門走向世界的名片。接下來,江門將繼續推動僑鄉文化事業的發展,進一步提質擴容僑文化品牌建設,讓綻放在五邑大地的故事,也在海外傳揚。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