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親相愛的朱偉科家庭。 受訪者供圖
在臺山市融媒體中心,電視部主任朱偉科和記者余綺華是單位中的模范夫妻。在工作中,夫妻兩人愛崗敬業(yè)、開拓進取,攜手制作優(yōu)秀電視節(jié)目,被評為“江門市十大基層網(wǎng)紅”;在生活中,夫妻兩人相親相愛、風雨同舟,共同經(jīng)營著幸福家庭,傳承奉獻擔當、勤儉持家的優(yōu)良家風,被評為“江門市文明家庭”。
他們夫妻兩人的工作和生活中沒有享樂與攀比,愛崗敬業(yè)、樂于助人、知足常樂,是這個家庭最真實的寫照。
勇于挑戰(zhàn)
夫妻攜手創(chuàng)作優(yōu)秀紀錄片
朱偉科是“85后”,出生于一個物質(zhì)匱乏、精神富足的家庭,童年生活比較艱苦,但父母從小就教育他要“貧賤不移,人窮志不窮”。父母的諄諄教誨讓他一刻也不能忘記。
2010年,大學畢業(yè)后的朱偉科回到家鄉(xiāng)進入廣播電視臺工作。他的血液里流淌著謙卑、勤勞、奮進。“無論多么困難,只要有一口氣,就繼續(xù)上!”朱偉科說,為了創(chuàng)作出“沾露珠”“帶泥土”“冒熱氣”的紀錄片作品,一年中,他有200多天在戶外工作,因此成為單位中膚色最黑的新聞工作者。
與同事余綺華結(jié)為夫妻后,兩人負責《臺山周刊》紀錄片欄目,攜手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作品。夫妻兩人在2017年開始研究華僑原籍安葬歷史,策劃創(chuàng)作紀錄片《金山棺》。五年間,夫妻倆深入野外研究華僑義冢。2022年,該項目入選廣東省“十四五”廣播電視重點選題,是其中全省唯一一個縣級融媒體中心作品,并成功入選廣州國際紀錄片節(jié)“廣東故事”單元決賽,與省級頂尖紀錄片同臺競技。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夫妻倆對待工作從未懈怠。朱偉科回憶,夫妻兩人一起拍攝的紀錄片《航拍臺山》的過程印象尤為深刻。如為了拍攝上川島漁民采摘紫菜,拍攝當天天還沒亮,夫妻倆就背著近15公斤的設備翻山越嶺尋找拍攝地點。為了保證安全,余綺華揪住朱偉科的衣服,頂著10級大風在懸崖上操作無人機,才順利完成采摘人與海浪搏斗驚險畫面的拍攝。
“我們都是文史愛好者、藝術愛好者,因為有相同的愛好,所以生活變得更加有趣,工作也能讓我們的愛好和特長有展示平臺,每一份成績都為我們的家庭生活增添了快樂,也成為我們家庭和睦的基石。”就是這樣,朱偉科負責攝像與編輯,余綺華負責文案,兩人共同制作的紀錄片已超過300部,每一部紀錄片都凝聚著他們的執(zhí)著與追求。
近年來,朱偉科曾獲得“江門市優(yōu)秀記者”“臺山市青年榜樣”等光榮稱號,2017年還與妻子余綺華同時被評為“江門市十大基層網(wǎng)紅”。
奉獻擔當
以行動傳承優(yōu)良家風
“我的父母是熱心腸的人,常常幫助鄰里。受到家庭的熏陶,長大后我也樂于幫助別人。”在朱偉科看來,施比受更有福。
朱偉科夫妻經(jīng)常參加臺山文明城市建設宣講等公益活動,向市民分享家庭故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只是萬千平凡家庭中的一個,但正因為平凡,所以更有參考意義和價值,我希望我們的宣講能給社會帶來更多正能量。”朱偉科說。
2019年,女兒出生,隨著女兒的慢慢長大,夫妻倆通過日常教育傳承優(yōu)良家風。例如,夫妻倆會教導女兒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賺取積分兌換獎品。通過這種方法,讓孩子明白努力才能獲得回報的道理。
當然,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來源于父母的言傳身教。當下,市場上有層出不窮的消費誘惑。他們希望孩子能從小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金錢觀。“既不虧待自己,也不與別人攀比。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nèi),選擇品質(zhì)好的、適合家人的。”余綺華說。
“愛崗敬業(yè)、樂于助人、知足常樂,讓我們感受到快樂。這也是這個家不變的家風。”朱偉科笑道。
(江門日報記者 陳素敏)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