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江鄉村師范學校的校舍。
90年前的1933年,從5月31日到6月9日,大文豪巴金在江門留下了著名的“十日行”,足跡涉及當時的篁莊、天馬、茶坑、天祿四鄉,并經新寧鐵路到達臺山公益,后折返篁莊。
基于在江門的經歷,他寫下了《鳥的天堂》《農民的集會》《機器的詩》《朋友》《庶務室的生活》等作品,成為文壇名篇。
一朝回首,幾近百年。往事,已被巴金先生記錄成文字。這些文壇名篇,蜚聲中外,至今仍然余音繞梁、經久不息;而其曾經走過的路、看過的地方,歷經90載歲月洗禮,已然滄海桑田,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一種來之不易、彌足珍貴的飛躍。今日起,本報推出《歷久彌“金”——紀念巴金先生江門“十日行”90周年》欄目,重走巴金在江門的足跡,以及這些地方在新時代取得的巨大成就。
策劃/統籌 曹乃付 王鼎強
□文/任佳燕 陳敏銳 黃婉儀
“沒有一點拘束,沒有一點虛偽,沒有一點麻煩,這種痛快的生活,我一生中間并不常遇到”。這是一代文豪巴金在《庶務室的生活》一文中,回憶在篁莊的五天生活時的感慨。90年前的今天,巴金應好友陳洪有之邀來到江門,西江鄉村師范學校(簡稱“西江鄉師”)是游歷的第一站。在這里,巴金“過了五天快樂的生活”。
這趟旅行,巴金遇到了什么、給他帶來什么?巴金又為我們留下了什么?近日,記者來到蓬江區篁莊社區,實地探訪太守歐陽公祠和右粵歐陽公祠,重走巴金當年抵達西江鄉師的道路。
推開右粵歐陽公祠大門的瞬間,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右拐走進巴金曾居住的庶務室,家具、茶具仍擺放整齊,仿佛先生伏案寫作的畫面仍歷歷在目。
回眸歷史
重現巴金記憶中的西江鄉師生活
二十世紀30年代,國內重教興學氛圍濃厚。一群在上海勞動大學學習的新會籍畢業生深受教育思潮的影響立志改革教育、改造鄉村,培養教育人才。
1932年,曾在上海學習的陳洪有回到家鄉新會,與梁朝會、葉渠均、陳毓就等好友一同在郊區篁莊鄉創辦了西江鄉村師范學校。在上海的“世界語學會”學習期間,陳洪有與巴金結為好友。1933年5月中旬,29歲的巴金應陳洪有邀請,從上海經廈門、泉州、香港、廣州,在5月的最后一天抵達西江鄉村師范學校。在這里,巴金不僅感受到南國獨有的風情,更領悟了“獻身的精神,真摯的友情,樂觀的態度,堅強的信仰”,過了“五天快樂的生活”。
初到西江鄉師,率先映入巴金眼簾的是“三座灰黑色的祠堂”,這便是鄉師的校舍,里面有禮堂、課堂、膳廳、寢室、圖書館、廚房、盥洗室等新式房間,都是師生們“用自己的手創造出”的勞動成果,讓曾經留學法國的巴金忍不住感嘆:“學校設施與歐洲中學校沒有大的差別”。
在篁莊的五天,巴金與朋友一同居住在“庶務室”,這是一間位于右粵歐陽公祠、“有床,有方桌,有椅子,還有一個四四方方,快要挨到屋頂的窗洞”的房間。閑暇時,巴金時而留在光線明亮的圖書館里閱讀,時而翻過山到公園里喝茶,時而躺在榕樹下的石凳上午睡,時而眺望篁莊美麗的田園風光……
西江鄉師貫徹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在勞動上勞心”的先進教育理念,為貧苦學子打開大門,師生實行“五同”制度——同食、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同辦義學以及兼顧農村社會改造工作,師生之間守望相助,共同創造出一個“美滿的家庭”。
當時的巴金正深陷因日寇侵略上海、家園被毀的痛苦回憶中,但師生們的熱情、真誠、善良,給了他極大的慰藉,逐漸敞開心扉,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他在《庶務室的生活》中寫道:“他們的親愛、熱情和天真,使我忘卻了現社會里的仇視、欺騙和傾軋,我覺得我現在生活在另一個世界里面了。”
在離開西江鄉師后不久,巴金所寫的關于在篁莊生活的三篇文章《庶務室的生活》《談心會》《別》相繼問世,并收錄于隨筆集《旅途隨筆》中。
行在當下
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
如今巴金筆下“新綠的田野”“明亮的河流”“路旁的小山”等秀美田園風光雖有所改變,鄉學中的喧鬧聲亦不再。但巴金所贊嘆的“篁莊品質”“篁莊精神”依舊在篁莊源遠流長,這里依舊秉持著當年的“模范”與“優秀”。
步入篁莊仁壽里,村道民房干凈整潔,年長的村民三五成群坐在親水涼亭和榕樹下的黨建小公園納涼聊天。村道的另一旁,陽光下游人如織,安逸中不乏生機,表面看似古老的祠堂,里面卻“別有洞天”。原來這是一間由文林歐陽公祠“搖身一變”的“網紅餐廳”——五邑華記餐廳,該餐廳“修舊如舊”,將五邑僑鄉文化與嶺南建筑特色完美糅合,傳遞出新舊交融、獨具匠心的魅力。
“村里顏值高了,村民收入好了,生活更幸福了”,這是近年來大家生活在篁莊最直觀的感受。而這些,都是篁莊社區和篁莊經聯社共同帶動下取得的成果。據介紹,篁莊社區、篁莊經聯社是由原篁莊村“村改居”后拆分形成,社區承擔公共服務職能,經聯社承擔村級經濟發展職能,兩者共同發力造就出今日繁華的新篁莊,先后榮獲省、市文明社區、文明單位等稱號。
多年來,篁莊經聯社堅持“物業富社”,激活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形成了“四區、兩街、一園、一廣場”物業格局,同時,通過改造閑置廠房民房、修繕活化古舊建筑、整合閑置地等措施盤活本村土地資源,打造出仁壽里、篁莊公園、飲食文化街等一批網紅打卡點,積極引入五邑華記餐廳、茶舍、陳皮茶飲研發中心、中醫藥研究中心等一批文化創意、休閑美食、教育培訓等第三產業落戶,把鄉村“顏值”變成集體“產值”,不斷筑牢物質文明基礎。
作為土生土長的篁莊人,篁莊小學退休教師歐陽少胤見證了篁莊幾十年來的變化。“我喜歡篁莊,希望篁莊越變越好”。在他看來,篁莊不僅僅是生活幾十年的地方,更是具有濃厚鄉情的精神家園,凝聚起團結的精神文明力量。
在“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動中,篁莊經聯社秉承“不等不靠不要”原則,股民自發出資完成全社道路硬底化改造,實現環境全面升級;采取“集體投入+鄉賢捐資+政府補貼”的模式籌資,累計投入2786萬元,其中集體投入1987萬元、鄉賢捐資500多萬元,不斷美化人居環境。
篁莊社區還深入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完善網格化工作機制,全力打造“安全放心”“共治齊心”“服務貼心”“環境舒心”的“四心”社區,通過激活黨員力量,“雙報到”黨員帶動志愿樓長、物管企業、熱心群眾等多種志愿服務力量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基層治理氛圍。篁莊社區還推行“篁牌道德銀行”志愿積分機制,把黨員群眾參與社區治理的情況兌換成積分,充分激勵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
篁莊社區大力弘揚蔡李佛拳文化,組建青年籃球隊、婦女舞蹈隊、青年義工隊等一批文體活動和服務隊伍,激發積極進取熱情,培育村民團結友愛精神,同時打造黨建主題公園、仁壽黨建小公園、龍崗文化廣場、篁莊活動中心等休閑活動場所,為群眾提供文休活動場地。
當前,篁莊結合獨特區位優勢和發展條件,圍繞“五治(政治、德治、自治、法治、智治)”及“三個規劃”(經濟發展規劃、人居環境整治規劃、文化旅游規劃)兩條主線為抓手,在社區經濟發展、優化人居環境、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智慧網格化管理等方面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打造“兩個文明”先行示范。
展望未來,篁莊值得更多期待。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