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門打造了極具“文藝范”的黨史學習教育品牌“音樂黨課”。

我市高質量實施綠美江門生態建設“六大行動”,因地制宜栽種本土適宜樹木。

江門的山是綠的,水是清的。圖為臺山市岐山水庫。

在文藝創作中,江門堅持深挖僑文化,凸顯僑主題。圖為誦讀劇《僑批·中國》。

在“無負今日”城市書房(農家書屋),市民正認真閱讀。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堅持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在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繁榮發展。
僑都江門是海內外華僑華人觀察中國的重要窗口,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和講好中國故事的“文化橋”,也是世界看中國的“文明窗”。新中國成立75年來,這座城市愈發具有魅力:山水相融、生態優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文明和諧、誠信友善”的城市品質得到了市民的認可。
市委十四屆六次全會提出,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全力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綜合實踐區。
當前,我市正以知江門、為江門、興江門的文化自覺,繼續推進宣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打造“10張城市文化名片”,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江門實踐、再造一個現代化新江門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
文/圖 黎禹君 郭永樂
A 社會文明程度全面提高
精神文明建設為何重要?150多年前出生于新會的梁啟超給出了答案:“文明者,有形質焉,有精神焉。求形質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難。精神既具,則形質自生。精神不存,則形質無附。”
新中國成立以來,江門以精神文明建設匯聚起經濟社會發展的澎湃力量。多年來,江門精心統籌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樹立鮮明價值導向,培育良好道德風尚,改進創新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在全面提升文明程度上實現新進展。
“全國文明城市”是反映我國城市整體文明水平的最高榮譽,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更是一項惠民工程。市委、市政府始終高度重視文明創建工作,將之作為“一把手”工程推進。十余年來,江門文明創建從未止步、始終奮進。
2005年12月,江門市成功創建“廣東省文明城市”。2006年,江門在全市黨代會上提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目標,并將其寫入工作報告。
2008年2月,江門市召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動員大會,正式部署文明創建工作,并在2009年1月,獲評“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稱號。
2011年11月,江門市入選第三批全國文明城市候選名單,12月成功獲得“全國文明城市”稱號,標志著江門文明創建工作取得首勝。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創建與城市高質量發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推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邁向守正創新、提質增效新階段。
作為一座老牌“全國文明城市”,江門自2011年獲得該殊榮后,一直珍惜榮譽,踔厲奮發,砥礪前行。2015年2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表彰暨學雷鋒志愿服務大會上,江門市成功蟬聯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文明在哪里?我來告訴你。文明就在你身邊,在你的生活里……”2020年底,江門人的朋友圈被一首名為《文明在哪里》的歌曲刷屏了,先是從學校開始,后又有媒體單位加入,大家紛紛轉發和點贊,不由自主地哼上幾句,接力續唱文明之歌。
在持續多年文明創建工作的基礎上,2020年11月,江門啟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品質提升行動。全市上下聞令而動,一場從思想到機制、從細節到群體的文明提升行動迅速展開,讓文明的種子迸發出巨大的力量;100多個日夜勠力深耕,一場文明“蝶變”悄然發生。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定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增進民生福祉、塑造城市人文魅力、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助力城市環境面貌和群眾精神風貌不斷改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推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不斷邁向高質量、譜寫新篇章,使得城市容顏煥然一新,文明風尚蔚然成風。
當前,在新時期文明城市創建中,江門運用戰略思維、系統思維、為民思維、專業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六種思維工作法”,推動城市“面子”“里子”俱進,“顏值”“素質”齊升,文明城市創建實現從“案例”到“范例”的蝶變。2021年10月,江門作為廣東省地級市唯一代表在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培訓班上作交流發言。
激發精神力量,答好“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價值題。
放眼僑鄉大地,文明新風勁吹,文明之花遍開:1570多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點)實現縣鎮村三級全覆蓋,“文明之歌大家唱”傳唱活動、“快遞小哥”傳“遞”文明活動深入人心,“書香五邑·江門讀書日”常態化開展,讓群眾生活充盈充沛,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向上向善、剛健樸實的文化加快形成。
B 文化強市建設加快進程
文化是發展之魂,是促進發展最根本、最持久的軟實力。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江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文化軟實力大幅提升。
走進蓬江區港口路文化城,一座古色古香的綠色琉璃嶺南建筑與幽靜的環境融為一體,散發出濃濃的書香味,那便是江門市圖書館。
1956年,江門市圖書館始建于中山公園一角;1995年遷至文化城內,并更名“江門市五邑圖書館”;2021年底完成改擴建,并恢復館名“江門市圖書館”。與古樸的外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如今的江門市圖書館十分智能化、科技化、現代化,處處散發著人性化氣息。
管中窺豹,從一座圖書館的成長,可以看到江門全市各級公共文化場館的發展脈絡,看到市縣鎮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的不斷完善。
75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抓住僑鄉文化建設主脈,推動“中國僑都”賦能升級。
時間來到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江門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對此,江門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一國家級戰略機遇,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人文灣區建設,以打造“10張城市文化名片”為抓手,培育文化產業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為再造現代化新江門凝聚強大精神動力。
文藝創作精品迭出——
舞劇《僑批·家國》、廣播劇《等你歸來》、音樂劇《小鳥天堂》、音樂劇《俠影·詠春》……近年來,市委宣傳部注重時代化表達、藝術化呈現,牽頭打造了18部文藝作品,被廣東省文化界贊為“江門戲劇現象”。
在文藝創作中,江門堅持深挖僑文化,凸顯僑主題。據統計,這18部頗具影響力的作品六成是僑文化題材,九成是江門特色題材。劇作家、國家一級編劇王儉認為,江門華僑文化豐富多彩,順應時代大潮的跌宕起伏,記載著世界的風云變幻,是值得永遠開采的富礦。
文化服務設施不斷完善——
新中國成立初期,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極其短缺,江門亦是如此。如今,1200多處圖書館、悅讀館、粵書吧、農家書屋不知不覺間開進江門各個角落,不斷提升服務效能,讓市民隨時隨地閱讀。110家“無負今日”城市書房(農家書屋),更是撬動超過5000萬元社會資金支持全民閱讀陣地建設、閱讀空間升級,讓城和鄉都有了“詩和遠方”。
在這背后,是江門高度重視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尤其把2019年確定為“公共文化事業建設年”,又出臺了《江門市公共文化事業建設三年工作方案》,推動實施13項重點項目和50多項工作措施,構建新發展格局,打造“江門模式”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新局面。
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近年來,江門強化數字賦能、創意驅動,加速數字文化產業布局,大力發展數字制造。從傳統文化到數字文化產業,從VR觀展到沉浸式光影秀,新展位、新玩法、新體驗層出不窮。一批文化制造企業成為“領頭雁”,帶領江門實現“文化制造”向“文化智造”飛躍。
無形之文化化作有形之舉。當前,江門正致力于推動僑鄉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全力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綜合實踐區貢獻文化力量,通過文化浸潤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C 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
良好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新中國成立以來,江門不斷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律性認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江門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綠美江門生態建設持續推進——
20世紀50年代,位于鶴山桃源鎮南部的馬山,因亂砍濫伐而變成植被稀疏、水土流失的丘陵荒坡。后來,在中國科學院鶴山丘陵綜合開放試驗站的支持下,一場科學造林綠化試驗在馬山拉開序幕,昔日光禿禿的山丘終于煥發新生機。
馬山的蝶變映照出江門向綠而行的探索實踐。
75年間,我市在僑鄉山水間下好綠色發展大棋,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尤其是近年來,我市堅持以林長制為抓手,全力推進綠美江門生態建設。目前,江門擁有林地面積42.88萬公頃,森林蓄積量達2526.52萬立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5.34%,人均森林碳儲量14.4噸,各項指標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中排名前列。
今年,我市繼續以林長制為抓手,高質量實施綠美江門生態建設“六大行動”,因地制宜栽種本土適宜樹木,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著力保護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同時,組織開展“我在僑鄉種棵樹”系列活動,黨員干部積極投身“黨建引領千村綠化行動”,特別是今年以來全市農村新植樹50.9萬株,建成1600多戶市級美麗庭院示范戶,鄉村綠化美化品質顯著提升。
污染防治成效日益彰顯——
改革開放激發了發展活力,但江門經濟社會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積累了生態環境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帶領億萬人民向污染宣戰。
江門全市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各項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決戰決勝污染防治攻堅戰。近年來先后開展“鐵腕治污百日行動”、“清廢除患”專項行動、“尖兵”系列專項行動、入河排污口專項整治行動、潭江牛灣國考斷面環境專項執法行動、“藍劍1號”專項執法行動等,對各類環境違法犯罪行為“零容忍”,向污染環境的惡劣行為“亮劍”。
2016年以來,我市經歷了中央和省環保督察的檢驗。一場場環保風暴動真碰硬,解決了一大批群眾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
天更藍了。今年以來,我市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截至5月底,我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90.1%,同比改善4.0個百分點,評價空氣質量的六項污染物指標全部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藍天白云早已成為僑鄉人民的“日常品”。
水更清了。今年以來,我市水環境質量同比向好。根據國家和省發布的數據,1—4月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率100%,全市15個地表水國考、省考斷面水質優良率100%均達到或優于Ⅱ類,全市無劣Ⅴ類斷面。
政策制度體系不斷完善——
從《江門市潭江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辦法》到《江門市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工作考核方案》,從《江門市生態環境保護“一崗雙責”責任制考核辦法》到《江門市“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2021—2025年)》……近年來,江門不斷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建設,系統化、整體化、協同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系列夯實生態文明頂層設計的“四梁八柱”拔地而起、日趨完善。
今日之江門,抬頭,是悅目的江門藍;俯身,是可及的潭江碧;環顧,是賞心的生態美。這一份“綠色答卷”回應的正是民生之要、群眾之盼。
人物故事
新會區委宣傳部新時代文明實踐指導中心副主任陳晚翠:
用“音樂黨課”點亮基層宣講之路
時至今日,陳晚翠仍記得2011年聽到江門成功獲評“全國文明城市”這一榮譽時內心的激動和自豪。“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整個城市因為這一榮譽而煥發出的新光彩,無論是街道的整潔度、市民的文明素質,還是城市的整體風貌,都展現出了江門作為文明城市的獨特魅力。”她笑著回憶說。
十幾年后的今天,新會區委宣傳部新時代文明實踐指導中心副主任的陳晚翠實現從江門文明創建的“見證者”到深度“參與者”的身份轉變。
如何將難懂的理論以接地氣的方式向群眾宣傳宣講?帶著思考,陳晚翠精讀了黨史理論,在江門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開創性地將“黨史+理論、詩誦+表演、紅色歌曲+點歌”融于一體,原創打造了極具“文藝范”的黨史學習教育品牌“音樂黨課”。
唯有熱愛,才能堅守!作為“音樂黨課”主創人,在陳晚翠的眼里,“課”比天大。為了讓每一節音樂黨課都取得“聽得懂、記得牢、忘不掉”的效果,她從研讀材料到撰寫講稿、從音頻錄制到視頻課件制作,都傾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同時,撰寫了70余節音樂黨課點單目錄,深入社區、鄉村、企業等基層一線,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綿綿用力,久久為功。《“藝術黨課”:推動基層思想政治教育多場景落地見效》案例獲2023年度全國基層思想政治工作優秀案例、2023年廣東省基層思想政治工作優秀案例一等獎。陳晚翠獲評2022年全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服務標兵榮譽、2023年廣東省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
在這個過程中,陳晚翠不斷激發作為城市一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種身份的轉換讓我更加珍惜和熱愛這座城市,也讓我更加堅定了為江門文明建設貢獻自己力量的決心。”陳晚翠說。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