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會議在廣州召開,會議強調以精神文明建設的新氣象新作為,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作為全國文明城市、中國著名僑鄉,江門承載著530多萬遍布全球145個國家和地區僑胞及港澳臺同胞的深厚鄉情,是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文化橋”,也是世界觀察廣東、感知中國的“文明窗”。以更高標準、更實舉措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擦亮“文明形象的展示地”文化名片,是僑鄉江門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光榮使命與時代擔當。
近年來,江門市委宣傳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錨定“百千萬工程”三年初見成效目標,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農村精神文明創建五大行動”部署,將精神文明建設深度融入“百千萬工程”整體布局。通過創新編制《江門市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十個一”示范工程實施方案》《江門市宣傳思想文化助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工作方案》等工作文件系統部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層次煥發人民群眾奮進“百千萬工程”的內生動力,為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供堅實的文化支撐與強大的精神動能,繪就中國式現代化的江門新圖景。
2025年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江門城鄉文明創建碩果累累,實現歷史性突破:新獲表彰的文明城市、村鎮、單位、家庭、校園總數達20個,數量居全省前列;江門市蟬聯“全國文明城市”桂冠;鶴山市成功摘取“全國文明城市”稱號,成為江門首個獲此殊榮的縣級市;6個村鎮榮膺“全國文明村鎮”,獲評數量創下歷屆之最。
理論“聲”入鄉間
音樂黨課、粵語快板,讓方針政策飛入僑鄉屋檐下
“大家的心在合唱時凝聚到一起,我唱得很開心,還想接著唱!”在新會區司前鎮新建村,一場別開生面的“百千萬工程”主題音樂黨課剛剛落幕,村民梁曉彤意猶未盡。歌聲與掌聲在村頭回蕩,黨的創新理論正通過藝術化的表達,“聲”入尋常百姓家。
在江門,新會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攜手省級示范宣講隊伍“葵鄉紅聲”,將這樣的音樂黨課送到羅坑、大鰲、雙水、崖門等地的田間地頭。他們不僅唱,更創新演繹:一曲融合普通話與粵語的原創快板歌《“百千萬”,加油干》,把宏大政策轉化為親切的“百姓家常菜”;趣味問答、互動教唱等環節,讓基層干部群眾在共鳴中感悟初心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江門將理論武裝視為文明賦能“百千萬工程”的基石。
持續擦亮“藝術黨課”等品牌,舉辦活動167場次,“永遠跟黨走·音樂黨課”獲中國文聯點贊,兩個基層宣講案例入選省優秀案例匯編;組建87支示范宣講團,創新“音樂黨課”等多元模式,《“藝術黨課”:推動基層思想政治教育多場景落地見效》被評為全國優秀案例;通過“江門市新時代文明實踐慕課平臺”制作發布宣講視頻100多個,累計吸引超過80萬人次觀看,推動理論宣講線上線下全域普及……黨的好聲音正通過江門“音樂黨課”等多元載體,線上線下同頻共振,凝聚起推進“百千萬工程”的磅礴精神力量。
如何將思想偉力精準轉化為發展動能?江門以系統思維作答。
2023年初,“文明形象的展示地”被納入江門著力打造的“10張城市文化名片”。不久后,《江門市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十個一”示范工程實施方案》創新出臺,實施“一團一隊(百姓宣講團、志愿服務隊)、一站一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鄉村學校少年宮)、一場一街(文化廣場、鄉風文明一條街)、一創一評(文明村鎮創建、星級文明戶評選)、一約一制(村規民約、農村積分制)”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十個一”示范工程,以“小切口”推動文明“大變化”。
邁入檢驗“百千萬工程”三年初見成效的關鍵節點,2025年,江門的文明賦能體系再升級——《宣傳思想文化助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實施方案》以“四大計劃”為四梁八柱,構建起支撐文明鄉風的精神大廈:“理響百千萬·千村共學”計劃讓黨的創新理論在榕樹下生根,在碉樓間回響,真正在基層扎根;“鄉風潤心·千村同美”計劃使文明積分制成為村民爭相“攀比”的新風尚,以文明鄉風重塑治理生態;“百千萬象·全域傳播”計劃讓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變成新農活,構建城鄉形象的立體敘事;“百千萬程·文產融合”計劃正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看得見的經濟效益。
從音樂黨課的動人音符,到“十個一”工程的扎實根基,再到“四大計劃”的堅實架構,江門正以思想之光鑄魂,以系統之力擘畫,為“百千萬工程”注入澎湃而持久的精神動能。
空間探尋鄉愁
舊糧倉變網紅書店,數字游民與“I人”“E人”共建文明IP
“這家由舊糧倉改造的書店,成了新老村民都愛的‘網紅打卡點’!”在開平市塘口鎮塘口墟社區,居委會主任吳碧瑤指著先鋒天下糧倉書店介紹道。五座形似蒙古包的巨大糧倉,內里設計各異,吸引著絡繹不絕的游客。
誰能想到,這個毗鄰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的社區,幾年前因人口外流僅剩9戶人家?如今,通過建筑設計、文化挖掘、配套服務,塘口墟社區吸引2000余名“新塘口人”扎根,在省市縣三級宣傳部門的引領共建下,探索出一條鄉風文明建設新路徑。
江門深知,塑形不僅在于環境之美,更在于打造凝聚人心、激發活力的實體空間。今年5月,在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指導下,江門市委宣傳部發揮掛點共建優勢,以塘口為試驗田,推出《塘口“數字化小鎮”建設方案》,重磅啟動“IE公社”計劃。“不管I人E人,來了就是一家人!”的口號,配合低成本創業空間、最高30%項目補貼及“棲塘計劃”人才公寓等政策,迅速吸引78名數字游民、文創青年成為首批“新村民”。
如今,吳碧瑤的手機咨詢不斷,“服務好占社區2/3的‘新鄉人’,助其扎根共創,是我們的重心”。在塘口,建筑設計師在嶺南田疇試種中原蔬菜,咖啡師將本地腐乳創意融入拿鐵,夜幕下的“文明Yeah(夜)集”里,養生交流、讀書分享、創意市集熱鬧非凡……數字時代為傳統村落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與連接。
塘口的生動實踐,正是江門鄉風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注腳。
面上,一張覆蓋城鄉、功能完善的文明實踐網絡已全面鋪開——
全域覆蓋,便捷可達。全市實現縣鎮村三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全覆蓋,共建有1423個實踐陣地,延伸拓展160余個特色文明實踐點(驛站),“15分鐘文明實踐圈”進一步完善。
深植文化,留住鄉愁。以僑鄉“五大文化密碼”為核心,建成村史文化陣地409個(含獨立村史館46個),讓鄉村歷史文脈有載體傳承,鄉愁記憶有空間安放。
資源聚合,效能倍增。創新構建僑鄉特色“結對矩陣”,推動873個文明單位與基層實踐陣地結對共建,打造85個行業特色陣地,累計開展活動超1500場,實現陣地資源高效流轉、服務效能最大化。
點上,一批創新設計、獨具魅力的文明實踐空間正煥發活力——
標桿引領。開平塘口先鋒天下糧倉書店榮膺全國“最美公共文化空間”,新會京梅村粵書吧獲評“廣東省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樹立行業標桿。
潮流煥新。全市打造30多個集合城市形象、黨史學習教育、紅歌K吧、農家書屋、文化茶咖于一體的、潮流化包裝的文明小屋,讓傳統空間煥發青春魅力。
書香浸潤。通過“政府引導+社會參與”模式,建設115家“無負今日”城市書房(農家書屋),愛心企業捐建42座“悅讀館”,讓縷縷書香彌漫城鄉角落。
這些多元融合、充滿人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不僅是服務群眾、凝聚人心的“前沿哨所”,更是涵養文明鄉風、激發內生動力的“精神家園”,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
稻田“種”出音符
Yeah(夜)集唱響古村,土特產與村歌同臺“出道”
夕陽熔金,稻浪翻涌。7月5日,恩平市牛江鎮昌梅村的田野間,一場別開生面的“稻田音樂節”火熱上演。百年古村在青春旋律中煥發新生,村民權叔站在田埂上,望著夕陽下的舞臺和人群,笑容滿面:“聽著歌,聞著稻香,看著老村這么熱鬧,心里又舒坦又自豪!”
與音樂節交相輝映的是舞臺對面的“文明Yeah(夜)集”。新鮮瓜果、地道好物香氣四溢,巧妙融入“十五運會”文明觀賽科普的互動游戲妙趣橫生。志愿者寓教于樂傳遞文明禮儀,歡聲笑語與文明新風在夏夜交織升騰。
這個由江門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精心培育的“文明Yeah(夜)集”,正迅速成長為點亮鄉村夜晚、匯聚人氣活力的現象級“網紅IP”。
這正是江門“鄉風潤心·千村同美”計劃中“夏耘展演”行動的生動縮影。今年以來,江門聚焦文化賦能鄉村振興,以空間整合、文明夜集、村史文化、村歌唱演為四大抓手,助力“百千萬工程”深入實施。我市不僅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文明Yeah(夜)集”項目,打造具有僑鄉特色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IP,還通過村歌唱演活動,培育“以歌化人、以樂聚力”的鄉村文明新風。
文明實踐亮品牌。全市鋪開“文明Yeah(夜)集”項目,目前已累計舉辦200余場活動,覆蓋超3萬人次,打造出具有鮮明僑鄉特色的文明實踐“夜模式”金名片。
村歌唱演聚民心。“村歌唱起來”“村歌大篷車巡演”等活動遍地開花。臺山桂水村的民謠音樂會、開平塘口鎮的粵語金曲夜……村民唱響自己的故事,“以歌化人、以樂聚力”的新風尚浸潤鄉野。
激發創作添活力。打造“僑鄉新大眾文藝社——廣東網絡文學青創孵化中心”等平臺,點燃群眾文化創造熱情,書寫新時代的“山鄉巨變”。
文化賦能,更需轉化為發展的強勁動能。江門宣傳思想文化系統積極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激活鄉村產業——
在建強文旅特色鎮村方面,打造赤坎華僑古鎮、華僑城古勞水鄉、川島旅游度假區等3個美麗圩鎮建設項目范例,“赤坎華僑古鎮活化利用古建筑打造文旅新地標”入選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產業賦能城市更新優秀案例;
在繁榮鄉村農文旅經濟方面,開展“助力百千萬·網推家鄉美”“請到江門過大年”等系列直播帶貨活動,助銷“土特產”,有效打通了農產品銷售渠道,帶動了農民增收。
如今在江門廣袤鄉村,文化已不再是遙遠的點綴,而是激活內生動力的“源頭活水”。
一場場“文明Yeah(夜)集”文明實踐活動,點亮了沉寂的鄉村夜晚,聚攏了回歸的人氣鄉情,更充盈了村民心頭的歸屬感、獲得感和幸福感,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產業活力。
在江門,向上向善、剛健樸實的文化氣質,“干干凈凈、整整齊齊、長長久久”的美麗鄉村,讓“原鄉人”自豪、“歸鄉人”暖懷、“新鄉人”心儀,“旅鄉人”向往。“有活干,有錢賺,有友伴,有戲看,有家歸,有盼頭”,一幅幅村莊美、產業旺、文化興、農民富的幸福畫卷徐徐鋪展,生動詮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鄉村振興內涵。
(黎禹君)




粵公網安備 44070302000670

